第三十七章 崆峒新来客
这次,交通工具先进多了,十几辆自行车,二三十个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朝崆峒山进发。
有了徒步考察龙隐寺的经验,加之有自行车代步,比徒步省时省体力,比坐公交方便、自由得多。最为关键的是,并没有专门去崆峒的公交。骑自行车去崆峒,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交通方式。
这从木老师意气奋发、豪情万丈的脸上就看得出来。
“同学们,考察崆峒山,是木老师我多年的夙愿!今天,终于要成行了!还是和亲爱的同学们一起!我表示万分高兴和欣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木老师手舞足蹈,说了很多很浪漫的话,他背诵的那段话,是我问了余婕,余婕专门钻了半天图书馆,才写在纸条上给我的。而三十年后,这纸条竟然还夹在我的兴趣小组笔记中。凭着这张发黄的纸条,当年骑行崆峒山的情景就都浮现出来了。
“同学们,崆峒山是我们地区的一座名山,是西北的名山,是中国的文化名山。崆峒二字有三种写法,三种含义。一是天空的空,同学的同,传说的古代一个叫空同的氏族居住之地;二是空空洞洞的空洞,皇帝问道崆峒,意指道教的空灵、道法自然之意;三是山字旁的崆峒,意为崆峒山乃洞窟众多之山。三种说法,不无道理。”这些话,当然也是我从当年的笔记中摘录出来的。
从这段笔记,我还清晰的回忆起了我们站在教学楼台阶下,仰望迎着朝阳给我们讲话的木老师“浴乎沂,风乎舞余”的样子。
自行车是木老师和小组中本地同学分头借来的,刚好两人一车。小组中的女同学不到三分之一,女同学和个头瘦小的男同学被分为一组,是坐车的。木老师以及个头大点的男同学,是蹬车的。
“我也会骑自行车,我的力气很大!”我大着胆子,趁木老师还没指定谁坐谁的车的时候,大声喊。
人贵有自知之明,摸摸自己粗壮结实的臂膀,再看看自己浑圆结实的腰身,任是谁都会马上预料到即将出现的情形:被蹬车的男同学嫌弃,被像个累赘似的推来桑去。我会骑自行车,但骑得也不怎么样,我骑车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从我家到我妈的菜摊。我载过的最重的东西,是驮在后座上的两捆葱。一次,妹妹也跟我要到菜摊去。刚开始,我像我爸那样,让她先爬到后座坐好,可是,还没等她坐稳,车头就翘起来了,妹妹尖叫着摔倒在地。我们只好用另外一种方式合作,我先骑上车,待车行驶稳当了,她再跳上后座。这回,妹妹没跌倒,却差点把我连车带人撞倒在地。我大喊大叫着,骑着车跑了好一段路才行驶稳当。我妈知道这件事后,差点没打我一顿。她说,你看看你,冷着么,街上人多得害怕,车多得害怕。其实,那时,半天也不见一辆车,当然,若自行车也算是车的是话,那确实没错。
“好啊!你骑,带谁呢?”木老师果然先于我问出了这个问题。
“我……我带……”我躲闪着兴趣小组同学投来的目光,最后把目光停在余婕身上,若我要带人,那余婕是最合适的。这个组里的女同学,我就和她熟,并且,她看起来也是最轻巧的。可是,她能跳到我的后座上吗?老师借来的车子和我家的车一样好骑吗?若是摔一跤,余婕能不能受得住。
“算了吧,马山香!你还是把做绅士的机会让给男同学吧。”木老师说完就开始分配车辆。也许由于我主动请缨在前,还给我格外分配了个任务:扛一个气管子。这个任务我很喜欢。并且,给轮胎打气的活儿我也很熟,我爸的自行车,我妈的架子车,只要气一瘪,我妈准喊我。我妈腰疼,她给轮胎打气的时候,只用两只胳膊上的力气,看着很滑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