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烧尾宴



陈盛泽被钦点为殿试第十名,王冲被钦点为殿试探花郎,如今整个汴京城无不在打听探花郎的身份,更有当朝高官向王冲提出想结亲的请求,不过王冲以家境贫寒,尚有老母需要奉养为由婉拒了。

 陈盛泽真为王冲感到高兴,作为夫子弟子,王冲取得探花郎的成绩这着实让陈盛泽感到高兴。

 身为探花的王冲,被邀请赴各种宴会,王冲不善长诗词歌赋,好在王冲也跟随夫子学了些乐曲。

 殿试出成绩后,这一天,对于大宋这个繁华的国家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新一科进士榜出来了,大宋新一届的官员必将从这一科科士子中取出,就是不知道这一批进士中能否几个干吏。

 在宴会上,达官贵族之会备上一条黄河鲤鱼红烧,所以此次宴会又被称为‘烧尾宴’。

 烧尾宴,即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古代欢庆宴的典型代表,足堪与满汉全席相媲美。

 烧尾宴是唐代著名的宴会之一,烧尾宴的风习,是从唐中宗景龙时期开始的,玄宗开元中停止,仅仅流行二十年光景。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时,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尚书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设烧尾宴请唐中宗。

 所谓烧尾宴,据《封氏闻见录》云,士人初登第或升了官级,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并把这类筵宴成为烧尾宴。

 烧尾据相传,说法不一:一说是人之地位骤然变化,如同猛虎变人一般,尾巴尚在,故需将其烧掉;新羊初入羊群,会因受羊群干犯而不得安宁,只有火烧新羊之尾,它才会安定下来,人从平民进到士大夫阶层,如同新羊出入羊群一样,一时难以适应新环境,故需为之烧尾;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次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次宴取名烧尾宴。

 烧尾还有一种意思,即特指朝官荣升,宴请皇帝以谢上恩。《辩物小志》云: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下,名曰烧尾。‘烧尾’,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欹意。

 该含义出自鱼跃龙门的传说。龙门位于今陕西韩城县与山西省河津县之间形似门阙,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

 每年春季,黄河鲤鱼溯水而上,欲游过龙门,然而龙门水急,鱼屡屡被冲击下去。当鲤鱼经多次逆游仍不能过龙门时,将游进改为跳跃,迎惊涛,劈骇浪,一跃上龙门。此时,鲤鱼必遭雷电袭击,尾巴被烧掉,从而,变为真龙。

 可见,烧尾之含义颇深。

 唐代的烧尾宴有两种:一种是庆贺登第或荣升,另一种朝官晋升时设宴敬献皇帝。这两种宴会均与地位由低及高的突变有关,体现了追名逐利的意识,该宴设于室内,故重食重功利而轻游乐。

 宋承唐制,虽烧尾宴由皇家王公大臣民间自发三种,凡是能参加皇室举办的烧尾宴之人,皆是殿试前二十的士子进士。

 而王公大臣自行举办烧尾宴时,会请颇有才名,或是官员子弟共同赴会。汴京之中,大户人家以及皇族宫廷,往往也有各种奢华饮宴,有这样那样的热闹节目,通宵达旦。

 只在这天上午,各种喜庆的气氛已经在汴京城里洋溢起来,及至傍晚时分,灯火渐渐亮起,一辆辆青楼花车在锣鼓喧天中沿主街道撤花巡行,便象征着这个晚上的喜庆正式开始。

 一名名穿着华丽的男男女女,公子书生丫鬟姐,将这个含蓄却又醇厚的盛大文会,点缀得充满了书香与文墨气息。

 皇宫之中,照惯例张灯结彩了,但那些喜庆的气氛,并未有传至宫外来。

 后宫之中,公主后妃宫女们也已经准备为官家的喜宴,这等宴席与聚会通常由皇后主持,官家每次也会过来。

 但今日至入夜以后,官家还没有过来,几名文臣在宴会赋诗祝贺,喜庆气氛,一如往日般的令人沉醉。

 只在偶尔间,会有某些消息灵通的人,下意识地将目光望向那沉默的皇宫正殿的方向,随后收回目光,看着宴会中央的活动,笑着鼓起掌来,几句吉祥话儿。

 郭皇后今年没有出席这场宴会,大家都知道官家对当今皇后十分不喜,甚至群臣之首的吕夷简暗中也有推波助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