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京圈-第2/3页



 京圈向外扩展的很慢,进去也很不容易,例如冯小岗,他最多也就算半个大院子弟,在他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千方百计讨好王硕,像追求梦中姑娘那么死缠烂打,后来终于梦想成真,见到真佛取得真经了。

 进入京圈的顺序很重要,按资排辈的情况明显,比如后来唱歌唱红了的陈羽凡,他也是军区大院长大的,他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是改编自王硕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里面的冯裤子原型是冯小岗,陈羽凡的角色叫许逊,很出名,王硕好几本有名的书里都有他。陈羽凡圈内混的也不错,不过王硕这样前辈是不会和他玩在一起的。

 当然不是说不进入这个圈子就混不下去了,很多人和这圈子没关系,也照样风生水起,只要是能抱上了京圈的大腿,那就不缺电影资源和大导青睐了,因为他们特别喜欢互相介绍提面儿,用熟人熟脸,京圈也不仅仅是面上这几个经常能看见的人,也不仅仅限于内地娱乐圈资源,港台的资源和欧美的一些合拍片资源也都会融在里面。

 由此可见京圈是何等牛逼,在西北圈没有崛起之前,京圈在国内文艺圈,基本上就处在垄断地位。

 王硕,痞子文学的创世人,日后京圈响当当的大佬,外人不清楚这厮的能量,圈子里的人谁不知道硕爷的大名,那是真正能横着走的主,冯晓钢,姜闻当小弟,国师张一谋都要退避三舍的豪横王。千万不要小看京圈的能量,在中国电影刚走上高速路,开始发展的那些年,京圈差不多垄断了业内一大半的资源。

 有句话说京圈捧谁谁火,可没有一点吹牛的成分在里面,看看徐才人,再看看后来走位走位回首掏的小百合,事实上都是因为借助京圈的能量才走上人生巅峰的。

 王硕正是这个圈子里的大佬之一,徐才女就是他捧起来的,圈子里好些狗屁倒灶事的发起人。

 黎阳对王硕的了解,虽然仅限于前世看过的一些报道,还有一些野史,可王硕其人应该和报道上写的相差不大。

 要说讲义气,王硕的确也够意思,就拿冯小岗来说,他不是大院子弟出身,本来没资格混人家的圈子,可他愿意鞍前马后的侍候,王硕迈不过面子,也乐意提携,不然的话,冯小岗能顺顺当当的进电视剧制作中心?

 可要说他不够意思,在对待冯小岗的问题上,也的确差点儿意思,后来王硕自己开公司,制作电影,冯小岗就是马前卒,可归根结底也没落多少好处。

 特别是后来冯小岗打算单干,这里面未尝没有王硕欺人太甚,拿着冯小岗当白工的原因。

 其余的还有叶进,这家伙就是《甲方乙方》里面趴在土窑上面哭的尤老板,后来还拍了个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变着法的找了个特型演员演冯裤子,狠狠的把冯小岗给涮了一把,可就这样,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大导的冯小岗居然连个屁都没敢放。

 这位在京圈里的名气最小,可实权最大,《甲方乙方》里面有场戏是帮着一个书店老板圆将军梦,需要一个大场面,有坦克的那种,换做别人估计也就不拍了,可叶进一出马,直接把剧组拉到了坦克团训练场,怎一个牛逼了得。

 叶大英,这位更牛逼,根红苗正的三代,别看作品不多,可能量绝对惊人,当年香江艺人来内地拍戏需要走非常复杂的审批程序,还不一定能办成,可叶大英轻而易举的就请来了哥哥张国荣给梅姐姐搭戏,一部《红色恋人》就把梅葶给捧红了。

 还有一位就是郑小龙,赵保刚实际上就是他的人,而且听说葛大爷也是这位带着入的行,不张扬,可却是名副其实的京圈大佬,王硕都得给面子的牛人。

 这四个人组成的阵营结果就是,捧谁谁红,推谁谁火,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京城影视圈里火起来的艺人,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京圈带起来的。

 京圈成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院子弟,虽然也接受外来人员,看踏进这个圈子容易,想要在这个圈子站稳脚跟却很难。

 远的不说,就说英哒,英哒的家庭背景事实上更为显赫,他老爷子叫英若成,可以不记得这个名字,但一定要记得他的身份,祖母是爱心觉罗氏,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京城戏剧协会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