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筹谋(3)帝国之殇-第2/5页





    在支出方面,皇庄收入五万两全数用于几位太后开支;金花银虽年入百万,但其中二十万两用作武臣俸禄;宫内内监万余宫女九千,年耗脂粉钱四十万两亦由金花银中拨付。剩余四十万两入账,其开销支出受户部节制。其余收入具入内努。

    因此扣除每年固定支出六十五万,内努实际年收入为一百三十五万。万历二十四年到万历四十八年共计二十五年,内努实际可供支配收入为,三千三百七十五万两白银。”

    朱由校狠狠抽了一口烟卷,指节不断敲着桌子道:“按照这里的计算,内努可是拥有一笔巨资。即使太仓空虚,那么用内努补齐所缺也是够用的。可,实际情况呢?

    还有,你们一定也很奇怪,为何朕会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神宗大举矿税开始计算内努。这之前的内努哪儿去了?要解决这个疑问也不难,孙教喻,从第三张开始念,那是万历元年后,朝臣们针对太仓收支的奏本。”

    孙元化粗略看了几眼,顿时脸色大变。他是万历四十年(1612)的举人,后师从徐光启学习火器和数学,并弃科举功名潜心研究西学。在天启二年(1622),又随孙承宗去到辽西,协同袁崇焕守卫宁远。因此对于许多朝堂往事并不熟悉。

    见孙元化脸色有异,熊廷弼也不由得皱紧了眉头。他虽然入朝较早,却多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巡视地方。自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后,基本都呆在辽东,对于朝堂上的许多旧事,也仅仅是耳闻而已。

    傅山年仅十七岁,入京之前,基本都呆在太原学堂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之下,跟随恩师入京并成为皇上的伴读书僮,只怕现在还是历史上那个愤怒的中二。因此他对于这些朝廷旧闻,也是兴趣多多。

    ……………………………………………………………………………………………….

    孙元化看了众人一眼,咬咬腮帮轻叹一声后,便开口道:“万历四年(1576)正月十二日,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毕锵上疏言:太仓旧有老库、外库之名,老库关门不放,外库支放。

    查嘉靖二十三年(1544)老库银除动支八十八万九千两外,尚贮银一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八十两。至隆庆三年查兑,则仅贮银一百万八七百六十九两。

    国家财赋岁入有定额,或遇灾伤不得不减;岁出亦有常数,或遇兵荒不得不增。今以万历三年旧贮、新收合计得银七百零三万四千二百八十七余两。宜将老库增银一百万两,编号封贮,积之数年。使外库渐赢,老库益实,此为亿万年无疆之利。

    但今外库止剩三百九十万余两,而各边主客兵年例、修城、赏赍、京官俸薪、商人料价、官军布花等费,皆取给其中。而各钞关轮年征折本色少银十五、六万两;停止开纳事例又减银三十余万两。故须痛加节省,以绝后顾之忧。神宗得疏,赞赏其议。”

    听完此段,除了朱由校面色如常外,另外三人都是面面相觑:原来早在万历四年,国库就已经出现了隐忧。怪不得大臣们一直闹着让皇上拨发内努。

    朱由校皮笑肉不笑道:“万历三十五年的时任太仆寺少卿,将嘉、隆年间的太仓余银,加上万历初三年间的新收税赋,以及万历三年当年支出的银子,合并在一起,得出了‘嘉、隆间,太仓旧库积银至一千余万两’的结论。这手段高明的很啊。孙教喻,你继续。”

    孙元化清了清嗓子继续念道:“万历七年户部报,五年收入银四百三十五万余两,六年仅收入三百五十五万余两,比去年减少八十万余两。五年支出银三百四十九万四千余两,六年支出增至三百八十八万八千余两,比去年多出四十万两。

    八年(1580),神宗多次下诏减免各省钱粮,各地所减,俱因灾伤,地方困疲。

    十年(1582)户部报:旧例,岁征金花银一百万两,续增买办银二十万两,每年共一百二十万两,皆供皇上赐赏之用。但近年金花拖欠数多,已借过备边银计一百余万两尚未补还。

    十二年(1584)八月十三日,文书官刘恺口传内阁拟旨,取户部太仆寺银三十万两充赏。大学士申时行等反复请减,语甚切至。神宗准减其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