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苦尽甘来-第3/6页



    

        最后我决定把皇后位置留个阴丽华,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我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阴丽华的谦让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她的谦让和她名门大族的家风是分不开的,而且她对自己家的亲戚要求十分严格,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我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我称帝后十年,终于使国家经济转入正规,天下归心,这个时候我就又想起来立阴丽华为后,起因是因为阴丽华的母亲和兄弟被杀事件。

    

        汉代民风彪悍,盗贼非常多,再加上东汉初年国家动荡不安,盗贼和叛军四处作乱,威胁勒索甚至绑架王公大臣都成了正常现象,阴丽华家的财富也被叛军盯上了,他的母亲和弟弟被叛军杀害。

    

        本来皇妃家眷遇害,皇帝下诏书安慰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我的这个诏书里却偏重于强调自己和原配阴丽华的患难之情,并且对皇后郭圣通大加抨击,认为她既无德,也无风度,诏书说的很明白,这个皇后的位置就应该是阴丽华的,郭圣通能够成为皇后,全是阴丽华“固辞”的结果,也是在暗示,给阴家的一切待遇都是阴丽华理所应当、不容置疑的。就这样郭圣通完全在刘秀面前失宠,两年后我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我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我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我的这个妻子阴丽华一生谨慎,道德品格高尚,从未干预朝政,更能够约束家人,也正是因为阴丽华的帮助,我才能无后顾之忧,开创“光武中兴”时代。

    

        我死后,阴丽华的儿子汉明帝继位,尊阴丽华为皇太后,七年后阴丽华去世,和我合葬原陵。自古后宫争宠,皇帝的婚姻很少有幸福美满的结果,但是我秀和阴丽华却创造了一个例外,除了我比较厚道之外,阴丽华的品格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只可惜虽然阴丽华极力避免外戚干政,但东汉最终还是亡与外戚,东汉末年的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是我和阴丽华始料不及的。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汉光武帝刘秀,顺天意应民声,平息群雄。在位33年,以柔术治国,统一了分崩离析的中华民族,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我为人宽宏大度,非常谦逊,尊重别人,平易近人;从不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轻贱他人。因为我这种为人处事的态度,以致我的臣民非常爱戴我,即使对我有成见的人,在同我接触后,也因我的谦虚而投奔我的阵营。

    

        建国后,我首先妥善安置了开国功臣。对跟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一方面给他们以高爵厚禄,同时,不忘在各种公开场合回忆这些功臣和自己打天下的艰难历程,以示不忘他们的功劳。读书人丁恭觉得不妥,对我说:您封了这么多侯爵,而且给他们那么的封地,合适吗?不怕变成国家隐患吗?我对丁恭的话一笑了之:“亡国必是因为皇帝无道,世上哪有因为功臣多得奖赏而亡国的事情?”我的自信可见一斑。

    

        有一次,我外出打猎深夜方归,要从洛阳城的东北门进城,掌管这个门的官吏郅恽拒不开门。我让人点起火把,并告诉说皇帝回来了,郅恽说:“火光闪烁,又远远的,看不清楚。”就是不开。我没法,只好转到东城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批评了我一顿,说我游猎山林,夜以继日,带领出一种不良风气,危害国家。我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赏了郅恽100匹布,把掌管东城门的官吏贬为登封县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