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初窥门径-第2/6页



    

        我更加认真的听着,原来中医认为,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会很健康。

    

        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当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医学里面,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 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胃为脾之腑,脾为胃之脏。脏者,藏也。腑者,化也。阳性化,阴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阳气而生腑,秉造化的阴气而生脏。腑为阳,其色明。脏属阴,其色暗。阳而明,故能化。阴而暗,故能藏。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人身心火之气,煊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煊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

    

        曹大夫说完人身上的五行属性后,还说到了五行相生与相克的理论,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其中,“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曹大夫还说道,大气的五行,是融合的,分别不开的,人身亦然。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由轮而轴,是为先天,由轴而轮,是为后天。易经河图所以表示先天后天的生理的运动,病理医理,都在其间。

    

        我听到这里,我已经被中医理论彻底折服了,我国的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居然把这些东西研究到了如此的地步。

    

        在曹大夫讲课的时候,我开启了我的天目,用天目观察了一下曹大夫,发现曹大夫并不是普通人,他的体内有一股白色的气,在体内循环往复的运转着,虽然不是什么能量物质,但是比起一般人来说要高明的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