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君臣离心



  第252章 君臣离心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苏威因为何妥的告发,被革去官职,其尚书右仆射的职位,被内史令杨素顶替,蜀王杨秀进位内史令。

  内史令虽然是三省之一的内史省(中书省)主官,但职权并不如尚书省次官,左右仆射。

  三省各有分工,简单来说,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

  若是君王沉迷享乐,无心朝政,负责决策的内史省,也就是后世的中书省,自然是权力重大。

  但落在杨坚这样的雄主手上,朝政决策由他与一众亲信共同议定,其中既包括了内史令,也包括左右仆射,与门下省的纳言。

  既然是众人议定,那么内史省的决策权,与门下省的审核权,必然形同虚设。

  不可能在杨坚已经拿了主意的情况下,内史省自己在拿出一套办法,或者门下省将杨坚与诸位宰相的决策驳回。

  因此,在三省之中,真正保留了核心权力的便只有尚书省的执行权。

  这也是为何大隋开国十二年以来,始终不曾设置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分领尚书省的原因。

  杨素进位右仆射,权势只在尚书左仆射高颎之下,无疑也让杨素越发迫切地想要将高颎拉下马来。

  与此同时,杨坚在刘昶、刘居士父子之后,继续打压东宫。

  他有意裁减东宫卫队人数,将其中健壮之人补充到禁军之中。

  左仆射高颎知道杨坚心中所想,但作为杨勇的岳父兼儿女亲家,他只能为其据理力争,谏止道:

  “东宫卫队,自古便有定数,若是削减东宫卫士,恐难护卫东宫周全。”

  杨坚闻言不悦,他哼声道:

  “朕时常出巡,才想着增加侍卫,太子在东宫修身养性,哪需要那么多卫队!

  “此旧法,不合朕意,在朕看来,宫城禁军与东宫卫队就不应该分开,让他们轮番在宫城与东宫当值岂不更好。”

  高颎不敢再劝,他也担心激起了杨坚的逆反心理,真的裁撤了东宫卫队,让禁军戍卫东宫。

  毕竟现在只是裁减,并非裁撤。

  在高颎告退后,杨坚向右仆射杨素抱怨道:

  “齐国公(高颎)不能体贴上意,莫非朕真的不知前朝法度,还需他来提醒!”

  杨素哪会错过这等机会,他感慨道:

  “燕公是陛下的驸马,陛下深爱之,而齐公不仅是太子的岳丈,更为其子迎娶太子之女,可谓亲上加亲,齐公偏爱太子,也是人之常情。”

  这句话无疑在杨坚心中扎下一根刺,高颎在他的心中,再也不是如同明镜,每被摩擦,愈显其明的独孤公。

  不久,杨坚又找来高颎,故作为难道:

  “晋王妃有神灵附身,河南王(杨昭)应兆而生,这似乎在预示杨广当有天下,你认为应该如何是好?”….

    高颎赶忙劝谏:

  “储君之位,长幼有序,涉及国本,岂能因此废立。”

  杨坚也不再多说,等高颎离开后,一旁沉默不语的独孤伽罗叹气道:

  “陛下你都看见了,这齐国公如今是一心一意向着太子,妾身都分不清他是陛下的宰相,还是东宫的大臣。”

  怒火在杨坚的心中燃烧,他自认对高颎可谓恩义深重,将一个高句丽后裔提拔为当朝宰相,伐陈之时,有人构陷高颎谋反,杨坚甚至不曾调查,就将告发之人处死。

  两年前,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上奏,声称:

  ‘水旱不调,罪由高颎,请罢免高颎的相位。’

  这样的理由在现代人看来略显离谱,毕竟水旱灾害,跟高颎又有什么关系。

  但在古人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这便是天人感应之说。

  起初但凡天灾,都是皇帝的过错,后来皇帝表示自己不背锅,于是便成了宰相的过错。

  比如汉代就有因灾策免三公的旧例,便是发生了天灾,就得罢免一位三公,也正是因此,三公之位才会轮排坐,不会有人一辈子赖着不走。

  否则高贵的名门怎么可能四世三公。

  杨坚当然拒绝了姜晔与李君才的请求,那时他与高颎正是蜜恋期,但李君才一再坚持,杨坚为此,将李君才活活打死在大兴殿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