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卸任归朝



  第135章 卸任归朝

  “崔总管,你不能走呀!”

  “崔大人!再留三年吧!”

  “你不能抛下我们呀!”

  开皇六年(586年)十二月初三,东阳城内,民众堵塞道路,拦住了崔澈的马车,菩萨奴睁着一双桃花眼,好奇地朝车厢外张望。

  他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全跪在雪地上,哭喊乞求,似乎就为了不让父亲离开。

  崔澈走下了马车,这样的场景,他也为之动容。

  “诸位!崔某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崔澈见众人都安静下来,这才继续道:

  “常言道,故土难离,崔某出镇青州三年,走过了治下各县各党,看遍了东阳城里的一砖一瓦,更不忍与诸位离别。

  “但是朝廷自有法度,岂能因人情而罔顾国法。

  “崔某此番归朝,纵使今生不能再回东阳,也会牢记在青州的三年时光。

  “诸位快回去吧,今日气候冷,莫要受了风寒。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若有缘分,自会再见!”

  崔澈坐回了车厢,马车缓缓开动,将人群甩在了后头。

  “崔总管珍重!”

  “崔总管!你一定要再回来呀!”

  随着马车行驶,东阳百姓的呼喊声杳不可闻,最后只剩了风雪声,与马蹄、车轮行过积雪的声响。

  今天崔澈真的没有派人组织这场送别,纯粹是东阳百姓听说了消息,自发行动起来。

  在青州三年,他下得最大的力气,就是在邀买人心,要是离去时还得派人动员百姓前来送别,那这三年也几乎是白费了时光。

  “家主,秦校尉正在城门处等候。”

  亲随李青禀报道。

  崔澈掀开门帘,果然望见牵了一匹黄骠马的秦琼。

  开皇六年的下半年,崔澈就一直在为离开青州提前做准备。

  他向朝廷举荐十五岁的秦琼为盐兵团校尉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民部尚书苏威牵线搭桥,兵部尚书杨尚希卖了崔澈这份薄面。

  秦琼被崔澈留在青州,继续统领第一营,也方便能随时回历城县探望父母。

  “不是让伱别来送行么。”

  崔澈为秦琼拍去肩膀上的积雪,责怪道。

  二人自开皇三年(583年)相识,这已经是第四个年头,经过这些年的相处,崔澈与秦琼的关系越发紧密。

  秦琼强笑道:

  “今日一别,也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我又怎能不与明公道别。”

  崔澈稍作沉默,问道:

  “今日没有操练?”

  秦琼摇头道;

  “听说明公要走,将士们无心操练,都吵闹着要来送行,我索性让他们在营中休息一日。”

  又是一阵沉默,崔澈郑重其事道:

  “替我看管好了这六千盐兵。”

  秦琼神情肃然道:

  “琼绝不辜负明公之恩。”

  崔澈笑道:

  “就只惦记着这点小恩?别忘了你我之间的朋友之义!”….

    告别了秦琼,看着他策马消失在风雪中,崔澈这才重新上路。

  四营主将崔澈一个都没带走,继续将秦琼、张恒、王庆、周侃留在此地,替他牢牢掌控这支盐兵团。

  不只是秦琼得了校尉一职,其余三人也被授予了武职,虽然品级卑微,但也保住了他们不会被崔澈的继任者随意罢免。

  与韦艺的生意在上个月往海外运出最后一批私盐后,就已经终止了。

  不仅是崔澈,今年也是韦艺的最后一年任期,二人将私开的滩田恢复原状,以免被后来人瞧出了端倪。

  崔澈与韦艺合伙做买卖,五五分账,经营三年,韦艺攒下巨万家资,崔澈却仍然是两手空空,赚来的钱全让他拿去供养盐工、盐兵了。

  一众幕僚如长史李纲、司马刘方等等,如今都还在青州总管府任职,维持着总管府的运营,等崔澈有了新的任命,以及接任的新总管及其幕僚抵达,交接了政务,才会与他汇合。

  杨坚下诏命各州刺史与高级幕僚在年底轮流入朝,可不是一年之内刺史、长史、司马陆续出动,而是三人在三年任期内,每人往大兴跑一趟。

  崔昭容与封老夫人也被留在东阳,封老夫人如今更显苍老,自然经不起奔波,索性等崔澈的任命下达,看究竟是留在大兴,还是去往外地,等定下了去处,再将她们接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