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儒文人



    本卷为万字科普资料,非本文设定,跳过本卷不影响阅读~

    文人:货文武艺与帝王家

    “文人”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极重要极特殊的一群人。文人的范围很广,上至卿相权贵、下至布衣平民,都有文人的踪影;文人也不是一种职业,有做官的文人,有教书的文人,也有归农躬耕的文人。不过,自从科举制度产生后,大多数文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衷功名,醉心科考。

    文人理想——学好文化去当官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多如簇。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理想;十年寒窗,孜孜不倦,战胜科场,当官做宰,成为中国文人的首选人生路。

    文人们尊奉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教条,一心求取功名、获取利禄;君主则需要德才兼备的读书人来辅佐治理天下,双方兴高采烈地进行着学识与功名的交易。尤其是隋唐时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科举及第的荣宠更加强化了读书人的官本位思想,使得他们学好文化去当官的想法更加强烈。

    自唐朝到晚清的1000多年中,各代的科举考试在大的方面相差无多,但亦有变化。到明朝时,考试的形式基本确定下来,共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由于在秋天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头名叫解元。

    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每次录取300名,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定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进入三甲者统称进士。

    士子的待遇

    明清时代的秀才,即使一直未能考取举人,他仍然是社会上受尊敬的一员,官府和富人也必须“以礼相待”。秀才可以免缴田赋,见了县官老爷可以不下跪,还可以免挨板子。一个人只要中了举,就可取得朝廷固有的俸禄,还可以候补做官。至于进士及第,那更是备极荣宠,几乎人人都有高官厚禄。

    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科举制度乃是政府网罗人才的一种手段。据说,有一次,他看到新选拔的进士们从皇宫端门列队而出,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历代统治者都确实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的有用之才。

    不过,随着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僵化,文人的知识结构逐渐陈旧,很多士子竟然对程朱注疏之外的文化一无所知。如《儒林外史》中写道:范进中举后做学道,幕客中有人讲起几年前某个学道闹的笑话,说那学道听说苏轼的才名,于是“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范进听后,“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皱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一个举人,一个学道,竟然连北宋文豪苏轼的大名都没听过,可悲可叹!

    科举制度还束缚了文人的个性和创造力,造成了文人阶层的人格萎缩;科举取士,如同固定的工艺流程,用同一模子去铸同一型号的物件,造了千千万万没有个性的士子。为求功名,他们不惜用一生作赌注,以致消磨了个性、失去了生命活力,变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