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又臭又长,其实都不用看-第3/9页
《德经》从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它阐述了老子的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长生之道。“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按道办事的人,只是依照万物自然的状态去发展,是辅助,而不是约束和强制,这就是“无为”。
“道”虽然模糊难辨,但它作用于天地万物时,又表现了某种规律,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还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老子希望避开世间的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的本初状态中。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多个层面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本身的种种内涵,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更为世人称道。《道德经》全书旨意精深,文辞简约优美,善于取譬设喻,且颇多民间谚语,时见用韵,在先秦哲理散文中别具一格。
更可贵的是,世上之学,大都推崇强者、大者的哲学。只有老子毅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柔弱胜刚强”,建议世人“知强守弱”,建议领袖人物“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仅凭此点,《道德经》便可高居世界哲学之巅峰。
教主诞生——太上老君横空出世
一直以来,老子在世人心目中都只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谦逊睿智的老人,但到了东汉末年,他却被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奉为道教教主,并神话为太上老君。张陵亲自撰写了《老子想尔注》,对老子的《道德经》进行了宗教化的解说与注释。《道德经》从此便成为了道教的最高经典,与《周易》《庄子》并称道教“三玄”,而且被视为“三玄之首”。此后,老子进一步被神化,后世道教尊他为“太清道德天尊”,说他出生于元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老子成了道教教主、成了神仙后,关于他的出生也被附会了浓重的神话色彩。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说,老子身长九尺,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祥云为衣等,总之是容貌特异,一看就是神仙。
另据传闻,太上老君无世不出,曾数易姓名。后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图》,描绘了他历代变化的不同形象。据说,上古时代,太上老君曾化身为万法天师,黄帝时代号广成子,周武王时号育成子,汉初为黄石公,汉文帝时号河上公,等等。
又有传说,汉成帝时,太上老君降生在曲阳;明帝时,老君下降,授于吉“一百八十戒”。汉顺帝时,老君降于鹤鸣山,授张陵《正一盟威》秘录,并赐《太清中经》930卷、符文70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时,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后又降赐符箓70卷,并命他授皇帝“太平真君”之号。
老子降生
传说,老子的母亲感应到大流星而受孕,72年后才分娩。老子是从母亲的左腋出生的,生下来就能行、能言。他步生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宣称:“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度一切众生,周遍十方及幽牢地狱,应度未度,咸悉度之。”
道教认为,老子累世化身,是因为“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所以“神明之君,应着之时,形象相好,动静有则,以正理邪,周偏无滞,救度无穷,或称为圣,或君或医,或师或友,依缘相逢”。
太上老君受到统治者的尊崇,始于唐朝。由于唐代皇室姓李,与老君同姓,唐太宗就宣称自己是老君的后代,尊太上老君为唐李王朝的祖先。唐高祖时,相传太上老君曾降于羊角山,并宣称:“我帝祖也。”唐高宗便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并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