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又臭又长,建议别看-第4/9页





    唐玄宗则加封他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还将其诞辰日定为“玄元节”。后来,唐武宗为兴道教大肆灭佛,并将“玄元节”改为“降圣节”。北宋时,笃信道教的宋真宗又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明代时,老君的封号为“太清仙境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德皇帝”。

    自晋朝以来,道教的上清、灵宝两派相继塑造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两位新的神灵,加上太上老君,被称为“三清”,处于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最高级别。在“三清”之中,太上老君虽然屈居第三位,但民间老百姓还是习惯将太上老君看作道教的最高神。

    道教根基——博大精深的道家学说

    道家学说是一个系统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涉及自然、社会、人生、军事、道德等众多领域。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直到今天,人们也还惊叹于老子的超直觉。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科技那样低下的时代,老子竟能摒除感性,进行理性的思辨。

    老子认识到,现实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表面的宇宙万物,又是隐蔽的宇宙法则。他把一切感知称为“道”,从而将思考的范畴由社会人生提升扩展为宇宙本体。老子将道解释为有无相生、阴阳对立互补。主张只要能恪守静,就可以弱胜强。

    道→无→有→万物

    在道家看来,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学范畴。它无形无名,先于天地而存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宇宙万物都由它派生出来,其过程为“道→无→有→万物”。

    道家还引入“气”的概念,视“气”为宇宙生成的一个基本环节。道是世界普遍的法则。“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的,它不强制、不干预万物的成长,经常向事物的相反状态运动,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强。道法自然即以自然而然为法则,这种自然本性构成了道家思想的实质和理论基础。

    庄子是老子道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学和著述。庄子穷困潦倒,穿的是破衣、烂鞋,以钓鱼、打草鞋为生,家中经常断炊,因而常向别人借米。然而,他思想境界高超,学识渊博,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不认为传统隐者找到的种种避世方法就可以逃避黑暗,他提倡“游世”。

    “游世”思想表面诙谐轻松,无可无不可,实则是庄子坚守内心孤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一种方式。庄子继承了隐者的理想主义传统,要在世俗生活的腐朽气息之外寻找清新的人生。他以飘逸的文风,恣意的笔调,极为丰富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并为后人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庄子》。

    老子和庄子都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它是针对社会弊病提出来的一种救世方案。庄子的政治理想就是“至德之世”的乌托邦。他们的理想国和乌托邦却未能为世人所接受,并在“人间世”得以实现。

    道家理想政治和乌托邦构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或无为政治。老子认为,当时天下纷扰、不可收拾的根源就是有为政治,只有除欲去智,返璞归真,实行无为而治,才能拯救社会。庄子则反对悦生恶死,主张跳出生喜死悲等情感纠葛。

    此外,道家学说还有“超越善恶”“超越名利”的道德观;注重惜气、守气贵气、保精固精的养生观;“以弱胜强”“以奇用兵”“后发制人”“哀兵必胜”的战争观等。

    道教发展简史概说

    在中国的几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远古时代的求**长生的信仰发展为神仙信仰,形成以追求成仙为主要内容的方仙道。两汉时期,失意的黄老学者转入民间,与方士相结合,形成黄老道,这是道教的前身。在融会道家哲学,墨家神鬼思想、阴阳家思想、儒家学说、古代巫术、术数、民间信仰,以及古代医学、科技等的基础上,道教逐渐形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