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第5/12页
佛教传入中土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在中国佛教进入了兴盛阶段,宣扬佛教的各种艺术形式,如塑像、画像、音律、雕刻、寺院建筑等,并得到了极大发展。
佛教的教义、理念、戒律与礼仪
理解了四圣谛与五蕴皆空,明白了四法印与六道轮回,就大概懂得了佛教的教义。了解了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大概就能明白佛教设置的戒律的意义。明了了知恩报恩与转迷成悟,也就可以理解佛教的人生观念。不懂合十、问讯、礼拜,就难窥佛教礼仪的堂奥。
教义——四圣谛与五蕴皆空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它们是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冥想,悟得的四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佛教最早、最基本的理论,也是解脱之道。
苦,即人生存在的本质就是苦。它包括**和精神的痛苦,以及生命中永远无法满足的企望、追求,必然遭受的挫折,还有关于生存的焦虑。佛家将苦总结为八大类,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等。
集,即“苦”的根源。佛教认为,人生之所以充满痛苦,正因是“业”,即一个人过去或前世所想所为的积存;助因是“惑”,即各种烦恼的情绪。业又分为身、口、意三种;惑则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业”和“惑”的结果,就是“苦”。
何业为重
阿难陀问:“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世尊道:“意业为首,次口业,再次为身业。”只有意业清净,才能使身、口的举动言说端正,以利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只有抑制恶行、净化内心,才能建立人间净土、实现佛教理想。
灭。想要从世间诸苦中解脱出来,就要使烦恼永尽,就要断绝一切爱欲。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清净超脱的境界——涅槃。涅槃,又名寂灭,是一种熄灭了一切烦恼,超越时空、生死的境界。《杂阿含经》中说:“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道,揭示了断灭业、惑,走向涅槃的方法。早期佛教有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它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了佛教徒的日常思想行为,其中“正见”最重要,意为正确的见解,也就是笃信佛陀传授的教义。后来,八正道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
戒,约束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纪律,后发展为极其繁多复杂的佛教戒律。定,又称“禅定”,即摒除一切俗世杂念,集中精神冥想,从而逐渐领悟佛法。慧,即经过长期的修行,终于领悟佛法,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
佛陀认为,有情众生是由“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组成的。
色,就是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感受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
受,就是身体的五根接触五境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受蕴”有三类,即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想,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欢欣快乐,或者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并且形成语言概念。
行,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产生的贪欲、嗔恶等心理活动,它特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意志等。
识,指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早期佛教分“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认为,人的善恶行为,并非记在生死簿中,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