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三教九流-第2/3页





    具体指:

    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

    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

    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娼、吹手

    巫、娼、大神、梆、剃头、吹手、戏子、街、卖糖

    五行:车行、船行、店铺行、脚行、衙役行。

    八作: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石匠等等

    所以常说的说的“三教九流”是什么,三教是哪三教,九流又是哪九流?

    现在我们常说“三教九流”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三教九流应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汇,现在这个词汇的意思指的是社会上那些游手好闲却又无所事事的人。

    而在古代,“三教九流”又可以理解为从事社会低下行业的人,明清时期是小说发展的巅峰期,在那些古典名著之中不乏经常会出现这个词汇。

    \ufffc

    而在武侠小说之中,那些道貌岸然的正派人士则经常把那种邪门歪道称之为“三教九流”,其中不乏鄙视之意。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三教九流”一开始并非一个贬义词,相反他一开始只是一个统称,“流”指的是河流的支脉,而引申到古代就可以引申为一个学术部门之间引发出了多个“流派”,所以“三教九流”一开始指的就是学术流派的意思。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逐渐成为了下等、低贱的代名词,那么这“三教九流”是如何成为贬义词的,“三教”是哪三教,“九流又是哪九流”?

    \ufffc

    三教九流一开始并无任何含义

    在中国古代,三教九流其实并非是贬义词,他指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各个学术学科的划分,其中三教指的就是当时存在最广泛的三个派别,或者说是三种信仰,这就是当时占据社会主流的:道家、儒家和佛家。

    三教是哪三教?

    “儒教”又被读书人称之为“圣教”、“孔教”,他们的祖师爷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孔子,在儒家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价值观在于一个“仁”字,因此儒家也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话语来警戒君王,其目的就是要君王推行仁政。

    而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之所以盛行,就是因为其内在的“忠孝文化”。

    对于君王来说,“忠孝文化”的传播利于君主教化百姓,在古代人的观念里,孝顺父母和忠君爱国是大节,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一点又谈何为人处事,谈何造福百姓呢?

    也因此在汉代的时候,孝顺父母就成为了其中的一个考核标准,汉朝选拔官员的机制“察举制”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举孝廉”,可以说在古代这样的大孝子是很吃香的,因此《二十四孝》的故事广为流传。

    \ufffc

    不过这套制度在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也脱离了他的初衷,而有些官员在选拔官员的时候也过于注重这一点,并未注重其他方面的才能也让选拔上来的官员往往是德不配位,所以在东汉末年,“察举制”开始逐渐成为了世家大族逐利的工具。

    在“三教”之中,孔教的人数最多,信仰者也是最多,天底下的读书人几乎全是孔教门徒。

    “道教”也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核心主旨就是“无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也有人将他同道教供奉的始祖“太上老君”联系起来,认为“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本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