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野外烤鱼



“自由咯。”巡逻车刚一走,王峰就伸了个懒腰,大声吼道。

 “班长,我记得前面有条河谷,这个时节河里的冰应该化了,走去看看,有鱼没。弄几条上来改善改善伙食。”胡嘉亮舔了舔嘴唇。

 林章峰对这里熟悉,几个老兵看起来也并不陌生。

 袁佑辰听说要摸鱼,一下子来劲了:“捞鱼?我最擅长了,兄弟们,走着啊。”

 之前一听班长说外面没啥危险,他也就跟王峰一样,把这次行动当成是一次野外露营了。

 “都被枪给我背好了,训练就是训练,不是出来游山玩水的。集合。”马文明一脸严肃。

 众人一听,立刻捡起地上的背囊和枪,按照行军要求,在身上背好,并成二列横队站好。

 张恒宁的背上,还背着一口铁锅,那是马文明让他提前准备的,野外生火做饭用。

 其实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不用高压锅根本做不熟米饭,也就能煮个面条什么的。

 炊事班的小王,临出发前专门给张恒宁挑了一口重量最轻的。

 张恒宁笑着问他:“你凭什么断定这口锅就一定要我来背?”

 “看着吧,背锅侠,这口锅要不是你来背,我名字倒着写。”

 张恒宁刚一下车,小王的预言就应验了,他在心里苦笑:“都是仙山上的老神仙,料事如神。”

 “向右转,出发!”马文明下达命令。

 “班长,去哪儿?”排在队首的李新回头问道。

 “下河摸鱼。”马文明郑重其事的表情不像是在开玩笑。

 “欧!”王峰欢呼道。

 二列横队变二路纵队,大家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前走去。

 又往前走了2公里左右的路程,“哗哗”的水声从前方地下传了上来,大家很高兴,加快了脚步。

 又走了几百米,一条小河谷挡住了去路。

 大家站在河谷上,低头朝下看去,河水淙淙,冰已经化了,雪山上的融水正源源不断地流淌下来。

 河谷与地面的落差不算太大,峭壁也不算太陡,小心攀爬都能下去。

 大家解下背囊,把背囊放在地上,只背上水壶和枪。

 边防军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枪离开自己的身体。

 大家相互扶持着,很快就下到了河谷里。

 水很清澈,也不深,不仅能看清河里的石头,还能看到一条条肥美的一天到晚只顾游泳不懂逃命的鱼。

 在西藏,只要有河的地方,就必定会有鱼。

 像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鱼都没怎么见过人,更不怕人。

 大家一抓一个准,很快就装满了两大塑料袋。

 马文明见差不多了,就说道:“行了,上岸吧,一会儿烤几条尝尝鲜,剩下的,装背囊里,中午继续吃。别抓太多了,浪费。”

 于是,大家都上了岸,顺便把各自的水壶灌满水。

 张恒宁尝了一口,虽冰冷刺骨,但透着一丝清甜。

 大家沿着来路爬了上去,找了个背风的大石壁,然后四下散开,寻找柴禾。

 这里的树很少,但也并非没有。

 不一会儿,大家就捡来了很多枯枝。

 李响和马文明掏出小刀,熟练地剖起鱼来。

 胡嘉亮和黄海涛掏出工兵铲,很快就在地上挖了一个大坑,筑成了一个简易的行军灶。

 王峰和袁佑辰把柴禾放进灶里,王峰掏出打火机,开始生火。

 张恒宁则接过马文明他们剖好的鱼,用水壶里的水先清洗一遍,然后撒上盐和辣椒面,交给焦玉杰。

 焦玉杰用红柳枝从鱼头插入,使劲一捅,红柳枝便穿过了鱼尾。

 大家谁也没说话,各司其职,手上的动作也很快,流水线作业,配合得相当默契。

 没有半个月以上的同班共枕,是绝对达不到这种程度的心有灵犀的。

 有那么一刻,张恒宁感觉自己好像融入了这个野战集体。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与大自然的伟力相比,人力更是微不足道。

 在青藏高原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大家的感受更深。

 在这里,天空只需轻轻吹出一口冷气,雪山只要缓缓晃动一下身体,就可能要了你的命。

 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共生共存。

 所以,与生存这条需要奋力一跃才能跨过的鸿沟相比,人与人之间那些不足为道的琐碎裂隙,都可以暂时抛到脑后。

 八条鱼很快就支棱了起来,火很旺,大家每人举着一根红柳枝,围坐在火边,火光映衬出一张张兴奋开心的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