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〇八章 如何应对



    宋宁以前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太史公最后评价范睢蔡泽二人时:“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睢、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这段话大意是:世间像范睢、蔡泽这样的辩士,许多游诸侯想博取富贵,但直到头发花白时依然没有遇到赏识他们的人。之所以如此,并非他们游时所献的计策太过拙劣,也不是他们付出的努力不够多。

    范睢、蔡泽二人之前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始终无人赏识,等到羁旅入秦后,却很快便取得卿相之位,功垂下,他们本人并没有什么变化,所出计谋也没有比之前更高明,只是因为国家强弱的形势不同了而已(指秦国当时远强于六国,他们借助秦国的强大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和韩非子的‘长袖子的衣服因为袖子长就比别人更好跳舞,钱财多的商贾因为本钱足就比别人更好做生意’是一个道理。

    最后太史公感慨,范睢、蔡泽这样幸阅人只是少数,世间还有许多像范睢、蔡泽一样贤明多智的人,却始终郁郁不得志,被埋没在了民间,不可胜数。当然,如果范睢、蔡泽不是受了那么多磨难,又怎么能激发他们的昂扬斗志,使得他们一直积极进取呢?

    宋宁当时看到太史公这段评语时便深受触动。他是十分认可太史公的这段话的。高欢、骆衍之前在徐英、郑卓手下,因为湖阳荆襄的实力远不如自己,加上徐、郑二人关键时候不肯接纳正确的谏言,所以最终才败给了宋宁。但这并不代表高欢、骆衍二人就很差。

    高欢、骆衍还算幸阅,至少他们在乱世中投靠了徐英、郑卓,虽然最后败于自己之手,但至少也名扬下,干出了一番功业。当世之中还有许多像他二人一样的智者,因为未曾得遇名主,郁郁而不得志,以至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至今仍藉藉无名,埋没在了乡野村闾之间。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俗语云: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宋宁手下的聂忍、凌邦、大德法师,之前不过是剧县中的流民、商贾和沙弥,然而三人如今却已是世间少有的俊杰。

    这还只是一个的剧县而已。那整个帝国呢?由此可见,这世间被埋没的人才有多少!

    古时候人口最多时也不过几千万,后世已是数十亿人口,人才岂可胜计?被埋没者就更多了。

    三国之时(220年-280年),短短六十年(即使从诸侯讨董时算起也不过百年)涌现了多少文臣武将?民国之际(1912年-1949年),更是只有区区不到四十年(即使从鸦片战争算起到新中国成立,也才109年),又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我们观看历史,只是看到了那些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的人物,但那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事实上,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没有留下名姓的人才,因为历史没有记载,所以我们并不知晓。

    宋宁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从不敢看下人。

    他之所以能取得今这么大的成就,除了因为他来自后世,拥有比当下之人更长远的目光和见识外,还在于他谦虚谨慎,一心向学;在于他虚心纳谏,任贤用能,善于采众人之长,集众人之智。而并非他真的就比沙木、徐英、郑卓等人厉害。

    真要起来的话,论狡诈多智,他不如沙木;论带兵打仗,他不如徐英;论治民理政,他不如郑卓。但最后他却胜利了,为何?善于用人也。

    这和昔日刘邦评价自己为什么能打败项羽夺得下的道理是一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