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三千年前的体会-第4/4页





    在一片死寂,尽管丁齐的脚步声很轻,但也清晰可闻。随着脚步,他用手的棍梢轻轻点地,通过声仿佛“看”见了周围的情形。这是一种通感现象,是以一种感官取代另一种感官,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并不是神秘。

    丁齐现在的样子像一个盲人拿着明杖在走路,而黑暗对盲人是没有影响的。外面的世界已经有很多医疗机构搞过实验,训练盲人通过声定位判断周围的物体,而且已经进入到应用阶段。

    这看起来是用听觉取代视觉,但知觉与感觉不同,它是脑海对信息处理加工的结果,通过声音最终还是在脑海形成了空间景象。而这种空间景象的来源也可能不仅仅是声音信息,还包括大脑对别的尚未意识到的信息进行了推测或想象加工。

    丁齐此刻在黑暗行走并不会迷路,也不仅仅依靠听觉的通感,因为他有心盘。在来此的一路他都在凝炼心盘,哪怕闭着眼睛也知道已走过的道路以及方位,像穿行在脑海里已有的一个世界,哪怕眼睛看不见,心也是“清明”的。

    假如仅仅依靠心盘,丁齐便只能去原先已到过的地方,如果拐个弯走向以前没走过的路,黑暗仍难以辨认。可是丁齐偏偏拐了一个弯,离开这条主路进入了岔道。须知东大营一带湖泊遍地、水系纵横,黑夜里乱逛是很危险的。

    丁齐以棍梢敲地,在某种通感状态下,仿佛能分辨周围的空间景物,过了一会儿,他把棍子也收起来了,在这么寂静的环境下,脚步声够了。丁齐还有另一个结论,他此刻依仗的并不仅仅是听觉,另有一种不太好形容的感应。

    方外秘法突破隐峨境之后,丁齐体会到了神识,神识像感官的延伸。在庄梦周给他推荐的小说,也提到过灵觉神识的概念,丁齐是借用了这个名词。但他并不喜欢那种很玄幻的解释,若说丁齐本人也是某种修士,那也是学者型的修士。

    说到的灵觉与神识,丁齐本人已有亲身体会,但他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所谓得灵觉与神识从何而来,它们诞生的基础以及原理是什么?

    丁齐首先从通感现象得到了启发。其实通感并不是绝对意义的用一种感官取代另一种感官,而是大脑将一种信息加工成了另一种信息。那么通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所谓的灵觉!所有的感官互通,被大脑加工成综合的感知信息。

    你却说不清楚它究竟来自于哪一种感官,表面是一种精神感应,背后的原理却是潜意识综合了人所有的、甚至平时都意识不到的感知功能。当这种感知经过长期的训练变得清晰而稳定,成为一种随时可以使用的能力,所谓的灵觉也化为了神识。

    这是丁齐的结论。有人可能说这是一种“神通”,但丁齐宁愿用另一种说法,这是在通感现象的基础,经过训练、锻炼或者说修炼所掌握的一种能力。

    在一座陶砖垒砌的小桥,丁齐暂时停下了脚步,没有声音,但他展开了神识,神识所及的范围内,周围的一切皆可感知。没有光亮便没有颜色,这和普通的视觉不一样,他所感知到的是事物的空间轮廓,同时也包含着它们的质地或者说物性。

    丁齐展开神识继续前行,他已经体会到当年陶昕的状态了,也明白了这位古人为何能穿行黑夜。他此刻像三千年后的另一位陶昕,在体会着陶昕当初的体会,又仿佛穿越时空在与之沟通,进入了一种身心状态的共鸣。

    但丁齐跟陶昕又有区别,他并没有披着那身竹甲,只是手里拿了根棍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