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李帝进秘境疏勒被围-第3/4页



    孰重孰轻,李帝相信,他身前的这三位大汉哨骑,会做出最符合他们身份职责的选择。

    这并不是什么无情的选择,相反做出符合他们身份职责的选择,才是最有情的表现。

    因为,万一因他们的失责,未及时汇报事关匈奴进犯的军情情报,导致后方驻守城池与城关的大汉边防,做出及时的战时防备。

    就可能会有比李帝这区区五十人更多的大汉百姓,惨死于匈奴骑兵的肆虐刀下。

    换成是李帝的话,他也会做出抛下这五十名来历不明的武装人士,快马加鞭的赶回报信去。

    而且,军情这东西,并不是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

    军情情报,这种事关重大的信息,那都是要讲证据的。

    既然你发现了匈奴大军的情报,在哪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又是怎么从匈奴大军的骑兵马蹄下逃脱的?

    匈奴大军从哪里来,已经打到哪了?

    还有多久会到这附近?

    这些关于匈奴大军的详细情报,李帝一个刚刚降临这荒凉戈壁,人生地不熟的,李帝他又怎么能将这种事关匈奴大军的详细情报给说清楚?

    万一因为自己的含糊其辞,让大汉哨骑与后方驻守城池的大汉边防,产生误会。

    误会李帝谎报军情,还不算什么,但万一要是因为李帝的含糊其辞,而怠慢了对匈奴进犯的情报重视。

    疏忽了防守,导致城池关卡失守,让大汉百姓遭受到本不应该的生命危险,那他李帝可就真的是好心办坏事了。

    所以有些事,哪怕是你知道它很重要,那也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间,由合适的人去说,才能真正的引起重视。

    比如一位路人说你有病,你会骂他神经病,但并不会引起你的重视,但要是由医生告诉你,你得病了,你肯定会十分的重视。

    两者说的是同一句话,同一个意思,但是身份的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而如果路人与医生的先后顺序调换,有了医生的诊断做证明,你才会发现那位路人的正确与善意。

    在李帝表明身份之后,大汉哨骑又询问了李帝老家是哪里,等等增加信任度的问题。

    毕竟在大汉不断同化周边的同时,这些攀附于大汉身上的边荒蛮夷也是在同化着大汉。

    匈奴每次进犯大汉,返程时大都会掠夺不少的大汉民女。

    单从种族血缘上讲,匈奴与大汉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

    但是这些由大汉被掠夺的民女与匈奴所生下的后代,又会成为下一次进犯大汉的匈奴。

    就跟现代很多出门在外打工的人一样,见人就说是老乡博取信任,但是一问详细地址,他又说不上一二三,这种情况,博取信任不成,反而会损失原本的路人缘,进而受到排斥与不信任。

    初步赢得大汉哨骑的信任之后,三位大汉哨骑并没有选择离去,在向李帝指明了疏勒城的方向与距离之后。

    三人就一路游走在李帝等人的四周,警戒李帝等人的同时,也是在侦查其他方向的风吹草动。

    问明大汉哨骑之后,李帝他才知道,璃月领众人所出现登场的位置,并不是疏勒城以西的匈奴地域。

    而是疏勒城东南,向玉门关的方向走,单从地域上讲,他李帝压根就跟匈奴大军挨不到边。

    既然接触不到匈奴,那也同样意味着李帝没有一个合理的匈奴情报来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