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万法宫-第2/3页





    自诩为大孝之人的公子矩,因家父信道,家母礼佛,而两者又同时崇儒,理所应当立儒道释三庙以慰双亲。此话原本不错,错就错在这位原本挥金如土的墨里第一玩主摇身一变,突然节俭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肯拿出大笔银子修建三座庙宇,只肯在太史公府旁辟出一块地来,既塑了佛陀金身,又请出道祖三清,再搬来至圣先师,还大言不惭地说,这就叫万法归一。

    面对万法宫这座奇葩庙,三教圣人皆是黑着面孔不发一言,而三教之外的诸子百家中却有人开玩笑道:说起来极难的三教合流,没想到在太史公世子手上做起来竟是如此简单。

    墨里的百姓却不管这许多,万法宫地处闹市,来上一趟无需跋山涉水,再加上儒道释俱全,各路天官仙佛济济一堂却相安无事,大开方便之门,想见哪个就是哪个,百姓拜神佛,士子求登科,不知不觉中香火鼎盛,竟然压了三天子都一头,渐成江南第一大庙,而时不时地神迹应验,仿佛真有神仙在此常驻,也算是奇事一桩。

    同样令人称奇的是,听凭公子矩折腾来折腾去,墨里却如太史公府里那片报春梅林一般,梅花覆雪暗香幽幽,一任寒彻骨,依然傲立枝头,这座江南道第一名城不仅没有败落下去,反而愈发繁华起来。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万法宫的年轻道士对公子矩钦佩之极。

    明明名字里有个“矩”字,为何行起事来却让人看不出半分规矩章法?

    据这位道心通明的十方堂堂主推算,行事无法无天却得福报的人,前世必是大善人。而与一位大善人为友,就能蹭大善人的饭吃,反过来说,就是大善人施一饭予贫道,又积累了一份功德。

    助人行善,我辈修道之人自然义不容辞。

    想到此处,王景林兴冲冲地走在天官街上,大踏步直奔街对面的姜太史公府而去。

    天官街上铺号林立,每逢晨市午市更是人流如织,酒楼茶肆人满为患。人多必然嘴杂,且墨里风气开明,素无禁言一说,故而各种时事消息、奇闻怪谈在官员士子、缙绅员外、商贾百姓间口口相传,甚嚣尘上,因此在墨里便有了这么一句话:天官街上无私事。

    望着眼前的滚滚红尘,年轻道士满脸陶醉,好一片花花世界,朗朗乾坤,想来道门典籍上时时称颂的天界也不过如此吧。

    王景林在人群中如鱼得水,行出几步后,原本轻飘飘的脚步却越行越慢。

    那三丈外卖花的小姑娘,为何俏脸上三分羞涩七分期待,恰似初次幽会情郎的怀春少女?

    左手边卖冰糖葫芦的老汉,为何两眼发光,看谁都是一脸淫笑,仿佛年轻了二十岁?

    街角绸缎铺人称母大虫的老板娘,为何倚门而立,鬓贴花黄,还竭力摆出一副仕女姿态?

    还有那经常忙得团团乱转的悦来客栈大掌柜,为何此刻却抛下生意,爬上客栈顶楼凭窗眺望?

    站在街心的王景林左顾右盼,心头恍然明悟,闭关七日,难道大伙这么巴望着贫道出关?街坊邻里的,这番情谊,着实让人动容。

    心怀感激的道士脱口而出道:“天官街的父老乡亲,有劳诸位大驾光临,不必等了,贫道在此,足感盛情......”

    “什么,不必等了?”

    “孟大家来了吗?”

    “人呢?怎么我没瞧见......”

    王景林愕然之下,总算反应奇快,赶忙改口问道:“不知哪位大驾光临,有劳各位在此久候?”

    “你还不知道?”这般轰动天下的大事,难得还有一个不知道的人,周围人立马围了上来,纷纷摇唇鼓舌,期冀着从这个无知道士接下来的惊异中寻些快感。

    果不其然——

    “哪个孟大家?说清楚些!”王景林大吼道,年轻的热血渐渐沸腾了。

    “你说是大青衣孟冬楼?”一向能言善辩的道士忽然觉得自己喉头发紧,声音沙哑。

    “真是《裙仙谱》头名的孟冬楼!?”平日里注重仪表的道士伸手解开道袍前襟的扣子,热啊,初春的日头怎么这么毒?

    曾有好事之徒为天下伶人女子做《裙仙谱》,墨里大业湖畔雪衣舫的花魁聂双如,以“弄玉吹箫,如冰如火”蜚声天下,而让这位名妓屈居第二的,便是孟冬楼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