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话 自己人-第2/3页



    “算了,别编了”丁晓东道:“我们是自己人,你也牢牢记住就好”。

    火苗在两个人说话间,慢慢变成微蓝,丁晓东确定空气没有问题,准备下去。绳子是个问题,不想丢了绳索,只能先下一个人,丁晓东留在后面,用工兵镐爬下来。收起绳索,一会儿说不定还有用处。

    回去的时候能见度不错,灯光游走,只在地上的道道浅沟中还剩一些白气,也是在眼前迅速流走。地形并没有想象的平坦,视野开阔之后,左右前方很多隆起的岩石有高有低。地势整体是在下降,上来的时候走的是浅沟边,现在换了方向,这些隆起的岩石,让人觉得似在爬坡。

    靠近断崖,张春来已经上来,坐在石头上小心观察着四周。断崖下传来一声爆响,李立明在下方打下岩钉。邵军正向上爬,丁晓东叫我过去,他那边是石桥的右侧,有几块岩石可以借力上去。

    石桥三人宽,怎么看都不像是人工修建,倒像是自然形成的相连的部分,桥上比较平整,桥下也是向下石碴。自然开裂的样子明显,在之前上来的那边看很像桥拱,此时在丁晓东这边,上下断层的相对应的缺口分毫不差。想不到回程路上,丁晓东和我只是分开一点,走回来之后两人的距离就差了这么多。

    半蹲在石桥上的尸体在上方,暂时不能贸然上去。丁晓东想先探明石桥通到哪里,为此又不得不先走回头路。岩石高度在三四米之间,错落分散,有的地方高出石桥不少。绕开几块岩石,我们两个只好爬上去才能找到石桥,因为错开了好远。

    石桥尽头有几节向下的阶梯,再远看不真切,只觉得像是一道拱门黑影,门边墙体却很整齐,只觉得是一面整体岩石,上面垂下的石茬形如倒扣的船舷,正对我们的方向现出尖角。

    “这东西古代叫法很多,咱们就用明清的称呼好了,罩门券”我道:“你看怎么样!”。

    爬上石头,丁晓东先向前走出一段,离那拱门稍近一些。左边的岩石高低和石桥只差一步,右边离地面三四米高,左右不等的高度让人心生疑惑。断层中的分离层,只在上方简单修出桥面,虽然平坦,但表面坑坑洼洼并不光滑,显然是重锤砸出来的。从桥下的样子可以判断出,右边原有的石茬都是被粗暴砸掉。由此断层的样子在脑中更加明了,不是上下整体断开,而是在侧面斜茬张开。

    “你对明清的东西了解很多吗!”丁晓东道。

    “不行”我道:“只是听过没见过,只能大概猜测”。

    张春来的灯光晃动,在石桥上最后方,他在一点点接近那具尸体。丁晓东和我赶快回转,从前面走过去。离尸体越来越近,心里也暗暗吃惊。面前尸体的脑袋哪里是人,丁晓东也吓了一跳,口中不住追问这是个什么东西。

    步履放慢,几乎是半蹲着前行靠近。尸体基本是半坐半跪的姿势,左腿弯曲在身前,虽然整个躯体塌散了骨架,还是能看出死前是蹲姿,只是血肉干枯以后,后面的腿被塌落的身躯坐实。眼球奇大乌黑,额头脸颊高度白骨化,只有一少部分干瘪的皮肉。腮部凹陷整体颜色酥黑,里面的牙齿痕迹也凸显出来。嘴张的老大,嘴里有个像莲子头样子的东西,门牙死死咬在上面。上嘴唇翻起,挡住了鼻孔。

    整张脸就是一只超大号苍蝇头的模样。

    只有张春来稍微镇定些,提醒大家别慌,这个样子是面皮在尸解时滑落所致。显然干瘪之前,尸体发生过**浮肿。张春来的匕首刺进脑袋后面的铁片和发辫盘中间,边挑开边说道:“眼球胀大是因为颅内高压,一点点的拆,嘴里这个东西可有来头”。

    尸体全身皮甲内衬,不是安徽见到的那种戏服,上面少许几片铁麟,也被掉下的护胸压在腹前。只有左肩上佩戴的护肩,造型圆润一层层相扣,算是甲的外形,右边肩头只是被厚实的裹布捆扎。然而只在上臂一段,又像是某种动物的皮子,毛面在不在下面,只能翻开确认,但现在没人想动。胸前布角打成死结,在背上的大刀鞘十分怪异,根据刀鞘判断那刀明显不长,却是很宽,和砍柴刀很像。萎缩在面前的小腿也捆着厚厚的裹布,脚上的靴子特别漂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