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雁门守关-第2/3页
萧燕燕惊得愣住,忙说道:“皇上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韩匡嗣虽然打了败仗,可是阵前斩将乃兵家之大忌,皇上请三思!”
耶律贤不为所动,冷冷说道:“像韩匡嗣这样纸上谈兵之辈,今日朕若不处置他,岂不是姑息养奸,大辽江山都会毁在这些人手上。皇后不必说了,朕意已决!”
萧燕燕急得扑通跪在耶律贤面前,争道:“皇上,韩匡嗣本为文臣,这次南伐主动请缨,其忠心可嘉。如果皇上因为一次战败就要斩将,那么今后还有哪个将领敢请缨,哪个将领敢领兵打仗呢!”
下面的群众见皇后跪下,也都跪了一地。室昉跪拜道:“皇上,韩大人担任上京留守和南枢密使几年来,启沃君心,鞠躬尽瘁,就算有过,但其功亦不可没。其子韩德让更是在两月前的围燕之役中,死守幽州,为我军大败宋师立下汗马功劳。请皇上念韩氏一族满门忠烈,网开一面!”韩匡嗣在汉人大臣中颇有威望,因此众人皆同室内昉一起替韩匡嗣向耶律贤叩首求情。
耶律贤思索着室内昉的话,韩德让三个字却显得特别刺耳,他猛地看向萧燕燕,似乎想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她为韩匡嗣求情究竟是为了国家大义,还是韩德让的旧情。萧燕燕迎上耶律贤怀疑的目光,毫不畏怯,眼神坦诚而坚决,说道:“皇上,请三思!”
盯了萧燕燕半晌,耶律贤的气也消了一半,他深知萧燕燕和室昉所言有理,因此叹气说道:“传旨,褫夺韩匡嗣南伐统帅和南枢密使封号,将指挥权由耶律休哥。遥授韩匡嗣晋昌军节度使,即日生效。”
萧燕燕暗舒一口气,虽然韩匡嗣被削了实权,但起码保住一条性命,因此又率诸臣向皇上再次叩拜谢恩。这次南伐的失败令耶律贤耿耿于怀,他本想令耶律休哥整顿后立刻反扑,可是进入十月后,北方开始飞雪连天,寒冷的气候使军备和粮草比其他时节更紧缺。耶律贤只得将报仇的脚步放缓,令耶律休哥率兵从幽州退回上京,厉兵秣马,严阵以待。
乾亨一年三月,天气刚刚转暖,耶律贤就制定了新的南伐计划。这一次耶律贤改变了进攻路线,转为攻打西侧的雁门关。雁门关位于云州以南,原属北汉代州,赵宋灭汉后,雁门关成为宋的领地。雁门关修建于战国时期,秦始皇曾有言,“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历朝历代,雁门关作为中原王朝抵抗北方南草原民族最重要的关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依山傍险,高踞恒山余脉的勾注山(雁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金陂关(紫荆关)、鸿山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宁武郡、偏关,至黄河边。以雁门关为界,以北是大辽辖地,以南是宋国代州。
实际上,耶律贤这次进攻雁门关只是一次试探,他想知道赵宋的西路防线是否坚固。因此耶律贤令耶律斜轸率十万大军驻扎在云州,只派云州节度使耶律善补领兵三万突击雁门关。可是耶律贤不知道,此时驻守在雁门关的宋将就是曾经和他在涿州把酒言欢、交换信物的知己——杨无敌杨业。
赵光义灭刘汉后,知道杨业对边境战事很有经验,因此任他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在潘美统辖下主持雁门关防御工作。雁门关关城高十米,方圆约一公里。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雁门关”三匾。北门建瓮城,巍然凌空,恢弘壮丽。此时此刻,杨业一身戎装站在瓮城迎风北望,只见天地间,山川缭绕,朔漠连天,偶有大雁北归,极尽萧落之色,不禁悲从中来。他脚下的这片河东大地,自古以来就是抚天下之背而扼其喉的邦国砥柱。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从而建立了大唐帝国,将突厥彻底从中原赶回漠北。然而,唐朝末年藩镇割据,草原民族再次崛起,河东战乱不断,甚至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也被割让给了契丹。但最令杨业心痛的是,宋主赵光义在灭汉之后,竟然听信太原城有王者之气的术士之言,一把火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烧为平地,又封堵汾水、晋祠水,灌入太原,使锦绣太原城彻底沦为一片废墟。当时身在太原的杨业本想向宋主进言,可想到自己降将的身份又却步了。想到这里,杨业只觉地胸口像堵了一块石头,闷闷得透不过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