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宴请-第2/3页



    这间院落装修得还是有江南名居的小家碧玉之风格的,只是从整体来看,修得倒是有北方坞堡的感觉,前院和后面独立开了,后面四周有着屋子,四四方方的,中间围着一个三层楼高的阁楼,只是北方的坞堡很多可以作为军事根据点,四周角落往往都修着有角楼,而这里并没有没有角楼这种过于有明显军事意义的建筑,毕竟这里是建康,而且还是,不过整体修建的还是颇为大气。

    刘义符一行来到一件屋子里,推门进来,里面的饭菜已经摆好了,虽然食物不算很多,但是胜在用心,每个菜品看起来倒是颇为精致,也许也是饿了,这顿饭让刘义符能大快朵颐。

    刘义符和刘茵儿都吃的很满足,各个菜品做的很精致,刘义符倒是注意到了,菜里面竟然有猪肉,这个猪肉处理的还不错,并没有没有什么骚 味儿,而且自己好久没吃过猪肉了,乍一吃还挺想念的,毕竟在后世,全球一半以上的猪都是咱们给消灭的,是实实在在的产猪,吃猪大国,在东府一般都是吃羊肉……和牛肉。

    在《水浒传》里面,经常能看到一帮好汉吃东西吃牛肉,也是体现出对于世俗礼教规则的对抗,正儿八经来说吃牛肉在原则上是违法的,当然,有原则就会有例外,只要你有足够的权势和地位,天天都有“病死”的牛可以吃,比如……东府。

    另外,猪肉倒也并非不能吃,只是有一些过不去的坎,比如儒家就宣称“君子不食溷腴”意思就是猪狗的肠子和人很像,咱们要有爱心,就不要去干同类相残的缺德事了。

    还有此间的猪肉有人会称之为贱肉,是贫困户用于改善生活的无奈选择,为啥叫贱肉?一来很多猪是有些没有阉割过的,猪骚 味很大;二来饲养环境糟糕,猪吃的东西很多都是泔水或者粪便,这样养出来的猪肉质很糟糕,这也导致在明代以前,猪肉的推广几乎是通过苏轼一己之力推开的。

    有道是: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篇苏轼的《猪肉颂》,后面传播开来后,让猪肉的档次都上了一层,后世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苏轼贬谪处所创立的,不同的东坡肉做法。

    加上其实本身就是吃货大国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刘义符倒是不在乎这些,只要处理得好,这些都是无所谓的。

    不过此时苏轼可还没出生呢,猪这个物种远没有后世那般地位颇高,现在往往都是六畜里面颇为不受人待见的肉食,有改善伙食能力的,往往都不会选猪来打牙祭。

    也因为刘义符对于猪肉似乎是毫无抵触,倒是张溪又高看了刘义符一眼,因为虽然这个猪肉处理的很好,但还是有很多高门之人是不吃的,不乏是因为“相煎何太急”的原因,其实还有着这个肉很大程度和自己不匹配的情况,前面也说过了,很多猪肉出栏的环境就很糟糕,吃的也是大粪,这样这些自诩上流的人物如何能接受。

    吃喝完毕,刘义符想先把刘茵儿送回去,结果小姑娘闹情绪了,好说歹说,之后一定会带她出来玩,刘茵儿才嘟着嘴巴不情愿地点了点头。

    刘义符见张溪似是还有话要说,刘义符就让刘茵儿先等他一会,两人找了个房间,那个媚态的婢子摆来蒲团,刘义符也是多看了立在张溪身后的那个婢子两眼。

    不过很快他就不在意了,果不其然,张溪是有事情找自己的,胖子开口问道:

    “之前听卫温说,郎君似乎是对这冲茶的器皿也有所研究?”

    刘义符心里一跳,眼珠子快速转动了两圈,似是思考着一些问题,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