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引力变化说新地球脉动理论-第4/8页



    岩浆涌动的通道,迈耶霍夫等(Meyerhoffetal.1992)称为涌流通道,是岩石圈中最基本的构造单元,可以通过近40种物性标志加以鉴别。涌流通道暂分为洋盆涌流通道、大陆边缘涌流通道和大陆涌流通道三大类。大洋中脊及其主要分支下的通道,是洋盆涌流通道中的主干通道,其长度可达几百万米,宽度可以从1000km到大于3000km。这些通道可为构造运动提供浅层作用机制。它们的存在可以用全球地热图来证实。

    迈耶霍夫等(Meyerhoffetal.1992)认为,全球高热流带(>55mW/m2)相互连通的网状分布形式,用现有的地球动力学假说无法解释,但可以认为这些高热流带是由下伏的浅层岩浆通道-涌流通道形成的。如果涌流通道被强烈压缩,它们应该变成裂谷带或褶皱带。每个通道的变形形式是它上面的岩石圈厚度的函数。

    据说,在由从事板块构造研究的科学家自1965年以来汇集的36个数据集中,用板块构造学说只能解释13个。它们是洋中脊、大陆裂谷、走滑带、岩浆弧、大洋和大陆山区、深海沟、贝尼奥夫带、地槽、造山岩体、蛇绿岩套、混杂岩、变质核杂岩体和拆离断层带。其余23种构造现象的时代都为侏罗纪或更新一些,它们仅出现在高热流带之下,都和浅部的岩浆运动,因而和涌流通道有关。这23种现象包括高热流带、微地震带、长的线性断裂和裂隙带、构造带分段性、两侧对称的双向褶皱带、地幔底辟、构造地层地体、与褶皱带平行的拉抻线理、反向变质梯度、地幔片麻岩穹隆、热泉链、成行的熔岩区、岩墙群、非造山岩体链、金伯利岩筒、长条状蒸发岩盆地、岩石圈低速带、异常上地幔透镜体、高导层、向东迁移的构造带、弥散板块边界、大地电磁复合体和旋卷构造等。

    声谱仪显示洋中脊被成千上万条平行洋中脊的裂隙切割,证实洋中脊下面软流圈流动并不与洋中中脊垂直,而是与洋中脊平行。迈耶霍夫等(1992)把这作为批判海底扩张和证实岩浆通道存在的证据。

    涌流构造假说的提出者认为,这一假说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将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的机制,而且还在解释所观测到的所有构造现象上具有内在的协调一致性。不过应该看到,他们对许多构造现象的解释还是很初步的。例如,前已提及,迈耶霍夫等列出了54种向东迁移的构造现象,笼统地指出这与地球自转有关,但未作深入的机制分析。涌流构造的触发机制是地球收缩引起的岩石圈塌陷。地球收缩引起岩石圈塌陷的可能性和强度以及地球收缩与地质旋回的相关性等也是涌流构造假说还须深入解决的问题。虽然还不能说涌流构造假说已很完善,但它对板块构造假说的批判和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对地球动力学研究确实是有启发性的。

    1.5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的思想由来已久。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1620)指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吻合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地理学家斯奈德(Snider,1858)在《地球形成及其奥秘》一书中,用欧、美两洲古生代煤层中化石的相似性作为依据,首次把大西洋两侧大陆加以拼合。美国学者泰勒(Taylor,1910)指出,欧亚、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的移动,是形成环太平洋岛弧和褶皱山系的原因。

    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Wegener)将这些简朴、零散的大陆漂移思想加以发展,在其1912年的“大陆的生成”和1915年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地论述大陆漂移问题,创建了大陆漂移说(Wegener,1929;Wegener,1966;Wegener,2001)。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质洋底上。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所有大陆曾经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aea);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叫做泛大洋。中生代开始,联合古陆裂解、分离,产生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分离出的碎块逐渐漂移到目前所在的位置,而泛大洋则收缩为现在的太平洋。魏格纳用图解表示的过去大陆的位置与20世纪50年代以后根据崭新的资料得出的模式异常类似。为发展大陆漂移说,魏格纳利用了现代植物和化石的分布;古代冰川作用在现代热带地区的一些地质证据;尤其是海洋对面两岸海岸线的对称相配,如南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就是相配的。魏格纳还认为,年轻的海床比老海床浅;大陆漂过海盆犹如木筏漂过大海。这些都可与现代板块构造学说对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