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引力变化说新地球脉动理论



    太阳系引力变大,地球引力变大,地球收缩;太阳系引力变小,地球引力变小,地球膨胀。太阳系引力变化,地球收缩和膨胀这就是新地球脉动理论。

    我的新引力公式:F=cosaKm1v1m2v2/R^2,K为新的引力常数,m1、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v1、v2为两个物体速度(这里是绝对速度,不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速度),cosa是两个运动物体速度之间夹角的余弦。a小于90度时,两个运动物体相互吸引;a等于90度时,作用力为零,两个运动物体互不影响;a大于90度时,两个运动物体相互排斥。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多了两个物体的速度,牛顿认为万有引力是两个物体的质量m产生的,而我认为是两个物体的动量mv产生的。

    太阳系在宇宙中的绝对速度是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速度与太阳系奔向巨引源速度的合速度,当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速度变化时,太阳系在宇宙中绝对速度发生变化,根据我统一所有力的新引力公式(F=cosaKm1v1m2v2/R^2),太阳系引力发生变化,即太阳引力和行星引力,太阳与行星、卫星之间的引力都发生变化。因为太阳系中的天体是一个整体,同步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速度变化时,太阳系中的天体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速度同步发生变化,所以太阳系引力变大时,地球引力变大,地球收缩,太阳系引力变小时,地球引力变小,地球膨胀。

    我的这个理论可以称为:太阳系引力变化说新地球脉动理论。地质构造运动动力学机制是太阳系引力变化。太阳系其它大行星、大卫星也是这样。太阳系引力变大,行星、卫星引力变大,行星、卫星收缩;太阳系引力变小,行星、卫星引力变小,行星、卫星膨胀。可以推广到太阳系大行星、大卫星,例如火星和月球,称之为:太阳系引力变化说行星卫星脉动理论。

    左右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假说

    就地球演化、大地构造及地球动力学方面,目前提出的对地学界影响较大的假说,主要有地球膨胀说、地球收缩说、地球脉动说、地槽与地台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地幔对流说、地幔柱假说、板块构造说、潮汐说、地球自转说、地洼说、涌流构造说等。下面,我们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1.1地球收缩说

    地球收缩说是最早的一种地球动力学假说,源于皱缩苹果与冷却地球的直观对比。这一假说通常按Jeffreys(1929)的提法表述。假定地球起初是一个炽热的天体,在其发展的早期,分异为一个铁质的核部和一个基本上是硅质的幔部。幔部从液态铁核处的基底开始向外凝固,通过传导而不是对流逐渐冷。从地心到地表700km以下的范围内,从地球开始凝固以来还没有来得及发生任何显著的冷却或体积变化。在700-70km的深度区间内,传导所引起的冷却正在发生,致使这一层收缩,并因围绕内核受到拉张而处于内部拉伸状态。在靠近地表处,岩石早已冷却,靠太阳辐射维持热平衡,不会有大的温度变化。在浅于70km的范围内,处于一种内部压缩状态。70km深处为无应变面。

    收缩假说基本上是一种固定论,无法解释板块运动或大陆位移。更有甚者,收缩说认为全球的应力场是同样的,无应变面以上是压缩,无应变面以下是拉伸。这和地球的实际应力状态大相径庭。

    有人详细考察全球大陆和大洋的分布,发现大部分大陆和大洋是正相对应的。还提出过四面体收缩来解释这种分布。它所依据的假说是,一个收缩的球体趋向于缩成具有最小体积的四面体形。四面体的四角将与大陆相对应,它的面则与大洋盆相对应。调整四面体的尺寸,还可以解释大陆和大洋面积的比值为1:2。Davison(1888)提出过类似设想:地球只在上层中发生收缩(由冷却引起),这些层处于内部引张的状态。由于大陆压力的影响,大陆之下的引张量必将远小于大洋区下的引张量。这种状况趋于使大洋盆地更进一步沉降,而且也是导致大洋盆地成为永久性的一条物理上的原因。任何造山效应都是在大洋与大陆交接的地方表现得最为突出,这就使人们提出了大地生长的思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