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两场战争-第2/3页



 听到这话,张一凡默默地抬头看了下这个老六,就你厉害!

 果然,徐达一听,便断然否决道:“不行,如此太过冒险。何谓鞑子重兵?鞑子老巢还有多少军力,如何部署,你可知道?另外草原之上,是否另有鞑子迁移过来,你可知道?如果鞑子重兵回援,能否走脱?战死将士不说,受伤的将士,面对鞑子追击,可能活下来……”

 朱棣听了,脸色有点不好看,那点兴奋早已消失无踪。

 徐达看着他,严肃地说道:“兵者,死生之道,务必知己知彼,尽量提高胜率,方好用兵。诡计偶尔为之,如依仗之,有朝一日,必然会吃大亏!”

 听到这话,张一凡忽然想起来了,大明朝中后期的辽东名将李如松,就是领着他的铁骑打打打,似乎所向无敌,结果一个不小心,鞑子设了埋伏圈,把他给阴死了。

 就他印象来说,包括朱元璋在内,徐达等人,其实都是喜欢以大欺小,用绝对的优势去打敌人,否则就尽量不打,苟着积蓄力量。

 这种法子,该是正常用兵之道,常胜之师该有之道。

 果不其然,就连一向悍勇的蓝玉,这一次也没帮朱棣说话。

 悻悻然间,朱棣瞄了一眼张一凡。

 张一凡一见,露出老气横秋之态,对朱棣说道:“金玉良言,切莫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你……”朱棣顿时来气,可又发作不得,因为张一凡没说错!

 张一凡一见,便咧嘴笑了:“是你让我来的,忠言逆耳之事,我自然是责无旁贷的。”

 朱棣听了,心中默默地说道:“且让你得意!”

 徐达在边上看着这一幕,不知道想起了什么,微微点头。

 随后,他们几个人商量完了之后,便正式召集军议。蓝玉这边,领三千骑军,五千步军,由辽西走廊一侧行军,押送粮草辎重前往辽东。

 徐达坐镇北平,做好防范,以免被鞑子偷家。

 而张一凡陪着朱棣,领着火器部队前往觉华岛。

 临走之前,徐达私下找到张一凡,对他说道:“燕王毕竟是年轻,有的时候会有冲动。而你虽年轻却很稳重,燕王又听你的,为免他一时冲动,你能否陪在他身边?”

 张一凡:“……”

 这个老丈人,对自己女婿是考虑地真周到!你信不信莪也年轻冲动一把,回头和朱棣那个老六整个大的给你们看看?

 然而,他虽然是这么想,但是看到徐达一直带着期望看着他,无奈之下的张一凡,只能点头答应道:“您放心,我离开南京的时候,我父皇也交代过,我会看着他的。”

 …………………

 洪武十四年六月上旬,朱元璋以傅有德为统帅,沐英为副帅,领二十万大军,发起了西南战事。

 与此同时,北方这边,大明这边也派出了将近六万人马,开始了局部战事。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当然是知道北方这场小规模战事的。不过他的注意力,或者说主要精力,还都是扑在西南战事上。

 二十万人马的后勤,对土司政策,对残元的策略,他都一一过问,甚至还亲自交代攻打云南的具体战略。大体上要怎么打,都给出了指导。

 这时候,谁也没有在意北方的这场小规模战事。

 不过对于辽东的纳哈出来说,那就绝对不是小事了。收到探马急报之后,他就召开军议,商量明军的意图。

 情况只是一通报之后,那些低级将领便纷纷吆喝了起来。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末将以为,当立刻出兵,截住明国的援军,在野地里歼灭他们!”

 “对,没错,野战就是我们的天下。那么多粮草辎重,正好归我们了!”

 “那个明军将领姓蓝,指不定就是去年攻打灰山那个,杀了他报仇!”

 “……”

 然而,纳哈出注意到,他手下级别比较高的那些,大都沉默不语。

 于是,他便转头看他边上的一人道:“全国公不知意下如何?”

 这是纳哈出手下地位最高的,拥有势力最强的,意见当然就非常重要。

 全国公观童听了,严肃着脸,回答他道:“你我该是都深知明军作战,不打无把握之战,坐镇北方之徐达,更是谨慎之辈。虽然看似只有不到万人,可护送那么多粮草辎重,我怎么想就怎么觉得不对!”

 听到这话,有人不同意了,站出来纠正道:“听说现在大都那边,那徐达也要听一个藩王的,才二十来岁,怕他个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