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一鸣惊人-第3/4页



    但是,这个位面上的胡惟庸案,还是和历史上的胡惟庸案大不相同。

    历史上的胡惟庸案,是谋反案,牵连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非常严重的。

    但是,这个位面上的胡惟庸案,并不是谋反案,而是贪赃枉法,渎职,谋害诚意伯以及抗旨不遵等数罪并罚的案件。

    虽然说,也确实牵连了一批文官武将,却远没有原本历史上多。且这种贪腐案,并不会还有秋后算账的可能,不可能持续几年。

    洪武十三年刚开始,朝堂上就全是胡惟庸案有关的事情。案犯从锦衣卫诏狱移交三法司定罪,朝中衙门改制,地方衙门改制,让皇帝到地方官员都不得不为之忙碌。

    至于张一凡,反而无官一身轻,也没有参与进去。

    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是胡惟庸肯定是死罪难逃,其他牵连的官员,有个六十贯钱的红线,指不定也会死上一批。

    对此,张一凡压根不管,他的精力,都放在了修建柳家村别院和创办玻璃厂的事情上。

    柳家村别院的设计图,早在去香山县之前就已经差不多,又经过三年的沉淀,已经更为完善,交给了柳家村的柳五牵头在修建。

    玻璃厂的位置,离柳家村也不远。郑敬学从柳家村社学中脱身出来了,就跟在张一凡的身边,跟着忙玻璃厂的事情。

    有关的工匠,因为朱元璋之前有许诺过,张一凡就从京师找了最好的工匠过去,人手是不缺的。

    几家玻璃厂的股东,钱早就到位了,资金自然也是不缺的。

    张一凡把有关玻璃烧制的知识,讲给郑敬学听,并且承诺给了他百分之一的股份,大概就是省了一百零四贯钱。当然,这个玻璃厂的原始股,别人就是再多几倍的钱,也别想买到股份的。

    这让郑敬学激动万分,没想到驸马真得给了他股份,那是真得一心扑在玻璃厂上,拉都拉不走的那种了。

    洪武十三年三月初,朱元璋那边的钱庄还没影子,还在忙着改制的大事,张一凡这边都玻璃厂就已经建好了,并且试生产,调试配方之后,也能制造出一尺左右边长的平板玻璃。

    正好,柳家村的别院也已经修建好,窗户什么的,全都预留着,便直接装上了玻璃窗。甚至风景好的几面墙,都拼装上了玻璃,类似一个大号的玻璃窗。

    这一下,屋子是绝对亮堂的。甚至南京这边还有倒春寒,天气冷的时候,拉开了窗帘,还能免除寒风,就能在屋里晒太阳。

    修建柳家村别院的柳家村人,都是有几个钱的,一看之下,顿时二话不说,立刻也给自家换了玻璃窗。

    由此带动其他人看到了这个玻璃窗的好处,都不用宣传,就有人也想着装这种玻璃窗了。

    张一凡的亲戚,特别是几个股东,自然是有资格参观张一凡的别院,首先会去有样学样,又是有广告效应,带动了其他人学。

    玻璃厂设在京师里面的玻璃店铺,很快就人满为患,都是过去问价钱的。顺带着又看到店铺里面摆设的其他玻璃器皿,自然也有心动的。

    对于玻璃,张一凡压根就不用去刻意宣传,生意自然就好了起来。

    但是,张一凡自己却是没关注这些,而是要完成他给朱元璋以及周王的承诺。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烧制,打磨,是重中之重。他亲自给予关注并给指点,给郑敬学讲解了光学的一些知识,让他打造望远镜和近视眼镜以及老花镜。

    除此之外,他亲自给玻璃工匠讲解,虎克显微镜的制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