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研究院-第3/5页
朱标其实觉得,这个水泥很好啊!
可是,在张一凡提出了种种可能性之后,他也不敢确保了,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水泥。
因此,他便认真听着,看张一凡到底是想说啥。
「……所以,我打算在水泥作坊内部设立一个研究组,就是抽调精通水泥烧制,并且有头脑的人来尝试怎么改进水泥。这个钱,和这个人力,我觉得是有必要花的。」
「再有,鱼松作坊,也同样设立一个研究组,看怎么做法成本更低,更美味?总不能一直是依靠镜静,也得有其他人来做这个事才行。」
「还有,农事方面、岭南的水稻、水果等等的种植,同样设立研究组,来研究怎么提高产量这些事情。」
张一凡一口气举了几个例子,然后才总结道:「这些研究组有了成果,那就重奖他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如果法子对全天下都有用的,那朝廷也要保护,给这些作坊奖励,就等于是鼓励这些作坊去做这些研究。这种也算是专利的保护,不过对象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各作坊。等这些实施久了,摸熟了,再推向民间,或许就可行了。你看,这样怎么样?」
朱标听了,点点头说道:「你这么说得话,我觉得倒是可以。」
不过,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又道:「但是,那些匠人,能研究出个什么成果么?就他们的学识,能推陈出新,做出比当前更好的东西?」
这确实是个关键点,张一凡听了,便回答朱标道:「确实,能得到成果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如果培养他们能读书识字,多看多分析,让他们更有学问,那是不是就有更大的可能,得到一些成果呢?」
真要是种地的老农来研究,他只会自己知道的那点,就算是善于琢磨,那也等于是闭门造车,要想有成果,真得很难。
这个道理,同样适合其他行业的研究。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一直是以读书人为尊,因为他们通过阅读,能懂得更多,眼界打开,自然就更容易推陈出新了。
要是在别的地方,朱标可能还有疑惑,但是,在香山县这几天的参观,他一下就明白了张一凡的意图,当即带着一点惊喜问道:「所以,你在香山县努力让老百姓都识字,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普通工匠肯定创造力低,但是,有文化的工匠,那创造力就高了,这是很自然就能想到的事情!
张一凡听了,当即回应道:「没错,并且他们学的,最好不是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传统书籍,而是杂学,诸子百家中和自己干得活有关的那些。这么一来,他们就容易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博采众家之长,就容易出成绩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补充道:「我想到了一部分,总结了一些规律,写了书放在藏书阁,但是现在还没什么人去借阅。主要是香山县这边的学识水平还很低,处于一个识字的过程中。」
朱标一听,当即来了兴趣,便站起来说道:「走,去你的藏书阁看看。」
之前参观的时候,藏书阁是没去的,当然,宋濂他们是自己去的,反正朱标是没去。
相对其他皇帝来说,朱元璋绝对是个务实的皇帝,并且眼下大明开国才到第十个年头,朱元璋还在寻找他治国的理念采用何种学说为好?
受他的影响,朱标自然也是一个务实的太子。参观了香山县,感受到香山县的欣欣向荣,听了张一凡的解释,感觉到所谓杂学的经济效益,他当然是感兴趣的了。
张一凡看朱标很有兴趣的样子,他自然也是高兴,当然是陪同的,便跟着站起来说道:「那和大嫂打个招呼,就说我们出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