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22章 颍川 下



    颍川荀氏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荀子的后裔。

    荀子出于儒家,却开启了法家盛世,并提出了“人性恶”理论,厚今薄古的“法后王”学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不信鬼神、改造自然的思想。

    荀子还培育出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个学生,帮助秦始皇最终一统六国。可以说,荀子的学说除了劝学、修身以外,更多的可堪称帝王学术、屠龙秘籍。

    但也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即便要推行“外儒内法”的体制,也不敢让商、申、荀、韩的法家思想理论继续发展,毕竟这是既可兴邦,又可乱天下的利器。

    于是乎,两汉尽管出现了诸多律法传家的世家,却不再有法家学说四处传播的盛况。

    落到荀氏身上,则显得略微有些尴尬,荀子法学不能够直接用以致仕,不得不重新回归儒学。

    好在荀氏毕竟底蕴深厚,在东汉确定官学五经十四家之后不久,得到了《孟氏易》的传承,从而再次走上仕途。

    此时的荀氏因遭逢党锢,如今只有在外避难的,没有在外为官的族人。

    来讷和李冰问候了荀氏此时在颖阴当家负责的荀衢后,李冰便开始向荀氏族人打听起那两位经纬之才。

    “荀氏族中青年俊杰众多,在下有幸听说过两位,一位是南阳何伯求曾评价“王佐之才”的荀文若,一位是“少能识奸”的荀公达,不知可否引荐?”

    不多时,李冰和来讷便见到了荀彧和荀攸。

    此时的荀彧不过十六岁,却显得沉稳干练,面对李冰两人,不卑不亢,应对得体。

    而荀攸虽然已经二十二岁,但性格有些内向,不愿与陌生人多交谈。再加上两人传承家学《孟氏易》,都是通达温润之人,始终保持着彬彬有礼,却没有任何交浅言深的意思。

    弄得李冰愣是没看出这两人智略超凡的地方,最后只能在心中给个少年老成的评语。

    看着有些怅然若失的李冰,回到客栈的来讷问道:

    “公清,今日得见如此多前辈大贤和青年俊杰,为何你的脸色看上去却有些失意?”

    听到来讷此言,李冰顿时醒悟。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藏拙于身,甚至能给人一种看起来愚钝的错觉,故有大智若愚的说法。

    “自己明知荀彧、荀攸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能看出任何深浅,这本身岂不就是一种本事?反观自己,每每心有所思,脸上的神情就会出卖自己,连来讷都能一眼看破。”

    这不,又到了自己口是心非编借口的时候。

    “哎,正是因为今日见到太多德才不俗的贤者,冰自省之,深感自身不足,故而自惭形秽,有些失意。”

    “原是如此。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公清今日之愧,实乃见贤思齐,讷亦当自省吾身,向兄长学习才是。”

    “这你都信?看来我这撒谎不眨眼的水平倒是越来越长进了。”李冰默默自嘲了一句。

    见过了二荀之后,李冰心知自己和这些世家子弟在身份上有着巨大差距,再加上现在又没有一起共事的机会,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少得可怜。

    因此,对接下来的颍川名人便没有了那般期待,心态倒是平静了许多,走在路上,神情也变得沉稳了不少。而这一幕让一旁的来讷看到,又暗暗称赞了一番。

    进入许县,两人结识了陈群,这位“九品中正制”的创造者显然比二荀更看重家世,与来讷相谈了很长时间,李冰则纯粹成为了陪衬,基本连话都插不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