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3章 夜谋出路 上-第2/3页





    张奂的这份履历倒是提醒了张猛一点,都尉一职并非每个郡国都有的。

    自光武中兴以后,东汉王朝建国初期就开展了大裁军,内郡一般不再设都尉职,郡的军权都直接归由太守负责。

    只有边郡和属国才有都尉,此外就是各个封国则设置了类似都尉职能的中尉一职,掌管封国的兵事。

    而张奂曾任的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则是专门的军中职位,只负责打仗,不需要像郡守一样考虑治民了。

    因此,要想手握军权,第一可以选择去地方从政,第二就是直接从军了。张猛又在纸上分别写下了从政和从军。

    从政,这条路看上去是比较容易的,毕竟自己的家世摆在那,父亲又曾是东汉朝廷的顶级大佬之一。

    可张猛知道问题恰恰就出在“父亲曾是”这四个字上。

    自己的父亲罢官回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与宦官不和,而现在朝中宦官可谓一手遮天,自己想要谋求一个好点的官位,必然遭到宦官的暗中阻挠。

    更重要的在于,父亲似乎没有安排自家三兄弟踏上仕途的打算。

    张奂与宦官不和,根子在于他曾经被宦官利用,而且利用的这件事可不是小事。

    前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密谋诛宦,打探到消息的宦官发布矫诏,称窦武谋反,命张奂率兵抓捕窦武,而最终导致窦武自杀身亡。

    事后得知真相的张奂对宦官极为憎恶,再经历了一系列朝堂勾心斗角之后,最终被诬陷免官归家。回到家中的张奂对朝廷失望至极,心灰意冷之下不再想着朝堂之事,只是诵读经典,教授学生。

    为了避免自己兄弟三人再入仕途,卷进党争,张奂让三兄弟也都少于接触政事和军事,只是习读经典,练习书法。

    最终的结果就成了现在这般模样,堂堂一等一的将门,居然出了两位书法大家!而自己这个不喜书法的三公子,则变得文不成,武不就,极为尴尬!

    若是父亲能支持自己从政,愿意联络以往的朝中亲友为自己举荐的话,纵是宦官阻拦,要谋求一个县令县尉之类的职位应该也不会太难。

    今天见了父亲的模样后,张猛知道想要说服父亲改变想法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没有张奂的支持,单靠自己现在的能力,最多也就能谋一个郡中佐吏。

    就这,还得看那些郡守过去是否跟张奂有旧,愿不愿意卖给张氏一个人情罢。如果是这样,恐怕也不会被其他郡守委以重任,难免碌碌于案牍劳形,不知何时才有机会接触军权。

    那么,从军呢?相比之下,要说服父亲支持自己从军应该比从政要容易不少。

    毕竟作为将门子孙,想要效命沙场,安定边疆,这怎么也说得上是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况且军中人心相对简单率直,不似朝堂那般诡谲。

    张奂顶多是严厉嘱咐自己安心边塞,绝不准踏入朝政半步。而有父亲的支持,想来自己起步就能混个中层军官,到时候再借助父亲旧部的力量,讨边平叛,混上军功和资历。

    至于涉足朝政嘛,等自己有资格和机会参与朝廷的时候,恐怕大汉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

    这么一想,张猛心中顿时明亮了不少。

    嗯,父亲的旧部,都有谁呢?

    等等,旧部!

    一股寒意从心底刺激了张猛全身的骨头。

    两世的记忆加在一起,能让他瞬间想起的旧部只有一人:董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