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叫花鸟”钓人



杨羡瑜睁眼的时候,天才蒙蒙亮。

不是他不想睡懒觉,而是隐山寺的和尚们都做完了早课,开始忙活了。

有三三两两出来担水的,隔着墙壁,还能听见里面两个劈柴,还有在溪边洗菜的。

这么大动静,就是猪也睡不着。

隐山寺是当地最大的一座寺庙,人虽然不太多,只有十几个人,但五脏俱全。

后山一带种了成片的枇杷树,算是隐山寺的产业。除了枇杷树林,还有不少菜地。不知是不是这个世界存在武功这种不太科学的因素的原因,菜地的产量远比杨羡瑜想象的要多,成长周期也相对比较短,小小几片菜地就足以供养整个寺庙。

枇杷树种的也不多,仅在菜地附近几亩,每年春季成熟时,隐山寺都会采摘来,按秘方制成枇杷膏,送给城里的富户。因其效果极好,往往后续被许多人高价求买,供不应求。

前几日正是枇杷成熟的时候,寺里看的很严,乞丐混混等闲近不得后山,一来就会被和尚们赶走,若是偷了什么,被打死的也不是没有。

枇杷林虽然和菜地挨着,但菜地是被高高的栅栏围起来的,每天都有弟子轮流看守。

杨羡瑜原身的那个乞丐因为常来这里,不是没想过偷菜,但听说有别的乞丐偷菜被发现,打了个半死,后来回到城外破庙那边就被其他乞丐杀掉,瓜分了“遗产”,这才没敢动手。

而那“遗产”,只有区区十来个铜板和一套打火石罢了。

这也是杨羡瑜死活不想去原身常住的那座城外破庙的原因。

除了菜地和果林,隐山寺还有许多寺田,就在隐山附近一带,最早是隐山寺僧人开垦出来的,也有其他流民开垦的,不过所属权都是隐山寺,因为寺庙的田是不交税的。所以,只要寺庙对佃农压迫不狠,流民和佃农更愿意租耕寺田。

隐山寺很好名声,田租很低,低到了三十税一的地步。

如今的官府税率要高达十一税一,尽管没有口赋,但加上地方大族层层盘剥下来的杂税,百姓日子其实很不好过。

两相对比,隐山寺光凭极低的田租,就在这一带颇有善名了。

杨羡瑜之所以能摸进来,正好因为枇杷刚被摘下晒完,寺里又忙着接待贵客。

春季多是隐山寺的旺季,人手有些不够,这才让杨羡瑜混了进来。哪怕再早两天,都近不得隐山寺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隐山寺后山的隐山溪直通向白石镇的马市街街口。

白石镇就是原身乞丐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地名,也是他如今落脚的地方,因为有个在青江边上的小码头,算是比较繁华的一个村镇。

白石镇北边是原身逃荒途径的柳村,再往北过十几个村镇,就是他因饥荒而荒芜的甘井村。

甘井村的记忆,杨羡瑜完全想不起来,也没法推断究竟离白石镇多远,但白石镇到隐山寺过来只要一半刻,换算成小时制也就十几分钟,在这去哪多要靠双腿的世界里,实在是很近,不然昨天杨羡瑜饿成那样也走不过来。

这时候的人们一天只吃两顿,本来早上是不会有人来给他舍饭的——哪怕为了昨天在那老夫人面前夸海口做脸面也不会,朝廷舍粥还一天只有一碗呢,隐山寺肯给一大钵压的实实的饭,已是被传颂的慈悲了,哪可能会照寺里僧人那样,一日两餐地给?

不过,慧顺的心肠实在太好,早上来担水时,还偷偷摸摸塞给了杨羡瑜一个窝窝头,

话都没敢多说一句就溜回去了。

窝窝头不大,也许是慧顺自己从牙缝里扣下来的,只有婴儿拳头大小,虽然压的紧紧实实的,杨羡瑜吃进去还是感觉腹中空空。

没办法,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杨羡瑜这副身体正是能吃的时候,一顿饭一个小窝窝头哪里能够呢!

杨羡瑜思来想去,决定自己动手,顺着小溪往山上走去。

隐山寺这后山虽然名义上是隐山寺的地盘,但越过前面这块小山坡,后面连绵不断的丘陵就算不得隐山寺的地盘了。

就杨羡瑜掏空回忆所知,虽然这片山都叫隐山,但具体名字也根据位置大小有所细微差别。

比如整体看起来最大的一座峰头叫“大隐山”,隐山寺所在的就是座峰头的半山腰偏下之处,寺庙后门处的溪水也是从峰顶的隐山泉瀑布流下来的,大家约定俗成的“隐山”,指的也是这座峰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