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大明版“东印度公司”-第2/2页



   高希笑了:很好,举一反三。

   “金阁老,正是如此。而且这是股金,永远归西洋公司,无需归还本金,只要赚了钱给股东们分红就行了。”高希应道。

   “啊呀...这太好了...那卖完了怎么办?”一直一声不吭的杨溥都有点激动了。

   “卖完?可以拆股、扩股、增发,永远卖不完,但户部和工部也要想办法让西洋公司赚钱,否则就没人买西洋公司的股票了。还有,没有人会因此造反,股票都是股民们自愿买的,朝廷也没有向谁加税。”

   “啊...陛下,臣等恭请陛下尽快设立‘西洋公司’...”

   听到高希这么说,这帮老家伙的表情,比永乐皇帝还激动,已经按捺不住了。

   “慢着,这样一来,父皇除了收一笔特许经营费,岂不是其他一文钱都别想收到了?”朱高煦发出了疑问。

   “这倒不难。西洋公司是‘官有公司’,公司章程里约定好就行。”高希继续说道。

   “比如,一种办法是,陛下只收取特许经营费。按次收取,每次收取净利润的五成。”

   “另一种办法是,特许经营费按年收取,固定费用。同时每次船队归航后,所获利润,五成归入内库,五成归西洋公司所有。”

   “臣这里只是举例说明,具体怎么分,可以酌情商定,但一定要写到公司章程里。后续若有变动,也需要修改公司章程后,才能实施新的分配办法。”

   ......

   话说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高希这个办法,是多方得利共赢的办法。

   其实也不新鲜,大约借鉴了两百年后大名鼎鼎的(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情况。

   高希嘴里的“西洋公司”一旦成立,就是大明版的“东印度公司”。

   事实上,如果明朝不在对外贸易(开海)这件事情上纠结,放开官民资本从事海外贸易,以明朝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强盛的国力,资本主义的萌芽很可能由此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从而带动社会阶层的变化、制度的革新、科技的进步,以后也就没有大不列颠什么事了。

   高希刚才的话,说到了“点”上,永乐皇帝绝对听进去了。

   意思是,特许经营费到底怎么收,听凭皇帝陛下的喜好。

   唯一的要求,只是要求写到公司章程里,但这个章程也是可以改动的。

   皇帝可以一直将“特许经营费”收下去,哪天不高兴了,还能收回这个权利,换一个部门或换一帮人来操盘,户部和工部就要歇菜。

   户部和工部,你们最好听皇帝的话,还要想尽办法让西洋公司赚钱。

   你们这些臣子,也不会再有时间、也不愿意再花时间写奏折、喷口水反对下西洋了。

   户部和工部有了钱,官员们那点工资算什么,说不定还能偷偷发点福利啥的。

   户部再也不用因为发苏木和胡椒,每月一次被官员们骂得狗血淋头了。

   除了朱高煦,东宫暖阁里的气氛变得热烈又和谐,君臣相亲、其乐融融。

   朱高炽看着高希,忽然想到了道衍和尚对他说的话:“殿下你未来的登极之路,有他在,无忧矣!”

   现在屋子里最尴尬的,就是汉王朱高煦。

   在高希说完“西洋公司”的想法后,所有的人都能各取所需,唯独他,打击高希、削弱太子的意图,再一次落空。

   好像,没他什么事了!

   哦,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