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无线电报-第3/4页
特斯拉虽然对气象知识了解不多,但机敏的他很快捕捉到一处关键地方,直接询问。
“根据气候的多样性特点,这么多的合作气象站,你们一天要发送多少电报?”
劳积勋盘算了一会,说道:“目前跟我们联系的气象台有60多座,拍发23次气象电报,所以一天派发的电报数量要200多封。”
程诺暗自咋舌,上次往国外发送一两百封电报已经花费颇多,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气象站一天就要发送这么多封,而这样的工作从上个世纪中叶就开始了,总共算下来得花费多少钱?不过按照国际公约,气象交流上的资费计算,应该是另外一回事。
或许是知道众人的疑惑,劳积勋接着说道:“尽管电报的费用高昂,但由于事关公益,各国电报公司凡传递徐家汇观象台之消息,一律免费,且随到随送,毫不耽迟。”
也是,大家都忙着在中国捞钱,怎么可能给服务自己利益的外国组织要钱,这样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历史上正是有了这种通信制度的保障,徐家汇观象台才能做到在天气预报方面洞察先机,使海陆运者交口称道。
若是之前,程诺还会一口相信,但自从上次往海外发电报,见识过中国电报总局的那些人的尿性后,事情肯定就没那么简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无线电报传输距离太近,所以信息传递媒介最快最方便的还得是有线电报,这就意味着个人先把电报送到当地的电报局,由电报局送往目的地,再由那个地方的电报局派发,具体使用上还是非常麻烦。
认识到气象信息的重要性并且提供迅速免费通信服务的主要是外国电报公司,中国电报总局所提供的无偿服务不仅时间上晚了很多,而且还有每天打报不超过两次的规定,配额也是少得可怜。
不仅如此,在整个民国期间,中国都未能形成气象电报随到随打的制度,据竺可桢说,中央台收到全国天气电报要花24小时以上的时间,等到电报收齐,想预告的天气早已成为过去了。
“中国电报每次以10字或50字母为限,这么一算根本不够用吧?”
“我最头疼的就是这个”劳积勋苦笑,摇摇头说道:“根本就不够用,很难把这些信息浓缩到短短一句话。”
张謇深以为然:“可惜以当前中国的制度来看,想按照国际惯例免收往来气象消息的电报费用,随到随打,还是做不到啊。”
问题既然暴露,也就到了程诺所画的圈里。
拍拍旁边特斯拉的肩膀,程诺说道:“我身边这位正是无线电界的专家,目前我们科学院正在筹备电气协会,其中无线电报正是我们最为重要的工作,目前随着电气协会的创办,无线电的研究我们也在同步进行,将来完全有可能在在有线电报之外,开辟另外一条路。”
劳积勋兴奋若狂,眼下他最为头疼的就是电报一事,若是能将这个问题解决,那徐家汇气象台的发展将再上一个台阶,他急忙抓住程诺的胳膊:“程教授,你这是邀请我们成为你们无线电报的第一个用户吗?”
看着那双跟穿了毛衣似的胳膊,程诺不着痕迹的将其推掉,微笑道:“当然了,劳积勋先生,这个就是我们来的目的,目的就是支持气象学的发展。”
说到这里,程诺特意撞了撞特斯拉的胳膊,特斯拉见状心领神会:“是的,我们应用工程科学院正在研究这项工作,马上就可以推出成品,届时便可以在重要城市建立收发基地,传输速度也会更快,内容不限,其中对气象学等公益事业上,我们一分钱都不会收取。”
看到了该自己表现的时候,张謇笑着说:“不过我们也想气象预报很感兴趣,想收集一些资料用来帮助地方进行预报天气,可惜......”
可怜的劳积勋不知道他已经上钩了,还在一脸关切:“可惜怎么样,你们帮上我们,上帝也一定会让我们来帮助你们。”
程诺站出来,说道:“可惜我们才刚刚起步,各地的气象台还未建立,导致手中的气象资料太少,工作很难展开。”
劳积勋见状长舒一口气,大包大揽道:“这个啊,我们徐家汇气象台最不缺的就是气象学资料,要多少有多少。”
为了彻底打消三人的“担忧”,劳积勋将他们带到资料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