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 (二)您好,小荷-第3/4页



苏惠民叹口气,却欲言又止,不知该说什么好!

郑秋娣说:“你是想跟我说什么,尽管说出来,我已经对你很释然了!”

苏惠民顿了一顿,说:“我是觉得现在摆在郑滔面前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是省体校!为什么不给他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甚至不让他知道这个消息,烂在我们自己肚子里!省体校曾经也是我梦寐以求朝圣的地方,以前如果我有机会在那里得到锻炼,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就不是这样!”

郑秋娣说:“不是这样!那是怎样?你一个身体素质这么优越的运动员,曾经自诩为HZ市第一后卫,速度快、弹跳高、爆发力强、视野宽旷、斗志力旺盛等等,各项已经是非常拔尖出众。但郑滔有什么,我爸妈的身高只是普通人的身高,他还能长到哪里去。他现在的一切都不如你以前的一切,所以我不希望他浪费这大好青春的学习时光。”

苏惠民尴尬地笑道:“被你说到我的痛点了!但是我觉得人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有理想追求、有目标方向。郑滔喜欢篮球,应该由他自己来作出选择!”

郑秋娣听了,忽地停下脚步,放开牵着的手,不怒自威地说:“民哥,你听不懂人话是吗?”

苏惠民苦恼地笑笑,马上扯开话题,却是继续牵住她的手,这次是牢牢地十指紧扣。他与她说了胡扬帆回来这边工作的事情,又说了准备与他和李白剑一起合伙搞室内篮球馆的的投资,聊了一些如果成功改造篮球馆之后的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郑秋娣惊讶胡扬帆的读书热情,竟然是研究生了,而且还就职于新能源科技类的公司,看来还是外省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无论是发展还是建设惠州还得依靠外地人。

郑秋娣问了丈夫有没有看她给他推荐的那本书《人生如诗,商海如词》,她在国庆这几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已经是第五遍了。她感觉每看一遍,都能学习到一些新的东西、领悟更多的道理。苏惠民说只是看了开篇的长诗,感觉这个作者非常深爱他已逝的妻子,觉得字里行间有些他熟悉的东西,但说不上来是哪里熟悉。他问了这个作者“月白居士”究竟是何人物?能给自己写自传?郑秋娣说作者是她的其中一个老板,开篇第一句“东坡是为先祖矣”,他的祖先可能是与苏东坡有一些血缘关系的渊源,其也是姓苏!

苏惠民惊讶起来,只是没有言行外露。他心里想着,怪不得这里有自己熟悉的东西,原来是这句诗!这作者自认自己是苏东坡的后人,这竟与自己父亲的说法是一样的。打自己从小懂事,父亲就一直对自己和弟弟强调,我们这一家是苏东坡的后裔,是文豪伟人的命脉,所以歌赋诗词的东西,从小朗读背诵,陶冶情操,内修涵养。不过在自己慢慢长大之后,自己了解到的这只是父亲的偏执和片面之词,自己一家虽然也是姓苏,而祖父也虽是地道的城区下角人,但最原始的祖籍应该是在本地惠阳区那边。

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大文豪,据历史文书记载他自宋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至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其在惠州是有生活了两年又七个月,那时的他已是60岁的花甲之年。在他遭贬来惠州之时,可是姬妾遣散,唯独红颜知己王朝云一直伴随左右。王朝云在22岁之时为苏东坡生下儿子,却是养至一岁半之时不幸夭折,之后再没有为苏东坡添得一丁一女。在绍圣三年,王朝云染时疫不幸病逝,年仅34岁,并葬于惠州西湖栖禅寺东南。此后,苏东坡便没再纳妾,孤身一人终老。

所以究其所以,苏惠民终是觉得自己这一家不可能是苏东坡的后裔,与苏东坡家族嫡系血缘毫无关联、并无瓜葛,只是同姓罢了,即便追溯到五百年前,与他同姓也不可能是一家,这只是父亲思维里的偏执之词。他没再问妻子在什么公司上班,没问她的老板叫什么名字,不管会不会巧合,或者这“月白居士”是另外的其他人,他猜测这里面其中大概有父亲的故事。

苏惠民在砂岭村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与女儿相处的非常融洽。在下午的时候,他的岳父岳母再三挽留着他,叫他住多一晚。郑秋娣瞧着这般模样,实在不忍心赶他走,默许地点了点头。毕竟郑滔需要在5号傍晚之前回到学校上晚修课,他6、7号需要补课,也便可以顺风车直接送他去学校寄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