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特殊计划-第3/4页



        为避免刺激日本,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极为隐秘,甚至在苏联内部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整个援助计划用“Z行动计划”代称。

        第一批来华的飞行员接到调令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有不少人猜测是前往正在进行内战的西班牙。

        援华的战斗机首先在苏联境内的阿拉木图集中,然后飞往新疆,最后在兰州交付中国。

        在苏联境内,这些飞机上的苏联空军标志就被全部清除,机翼上刷上了青天白日机徽,连驾驶杆都改成了蓝白相间的国民党空军标志性涂装。

        大规模的跨国武器输送,即便保密工作再出色,也无法完全避开日本的情报侦察。甚至连日本的媒体都对此有所察觉,1937年10月,日本的《每日新闻》就报道说:

        “9架苏联制造的高速战斗机在某地组装,并通过兰州、西安运到上海。”

        日本军方对此早已心知肚明,他们很快摸清了苏联援华飞机的航路,并且准备把这些援华武器毁在半途。

        不过,“红色通道”终究没有中断。

        1937年12月1日上午,23架伊16编成的战斗机机群着陆南京机场。下午,20架轰炸机也降临南京机场。这些飞机的驾驶员全部是苏联飞行员,当天就投入了与日本飞机的作战。

        南京的空战,是苏联援华航空队来华首战,

        1938年年初,随着大批苏联援华武器装备抵达中国,在抗战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的中**队得到了补充,特别是空军,实力甚至超过了战前。

        1938年2月的统计,中国各战场的空军已有390架作战飞机,其中主要是苏制飞机。

        但是,飞行员却是急缺的。

        中国的飞行员数量本就不多,又被不对等的空战迅速地吞噬了一大批。而且,越是金贵的优秀飞行员,越要执行更多的空战任务,损失最为惨烈。

        当时被称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的四位王牌飞行员,刘粹刚在1937年10月支援忻口战役时牺牲,高志航牺牲于同年11月赴南京参战的途中,乐以琴在一个月后牺牲于南京上空,李桂丹则在1938年2月,于武汉空战中牺牲。

        培养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是一个极耗时间和财力的过程。苏联援华的飞机不断送来之后,中国的飞行员们又要学习新机型的驾驶。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高志航那样一上手就能掌握,但是留给他们的学习时间最多两三个月,就要与苏联志愿飞行员一起驾机执行任务。

        中国空军的主力防空力量,实际上已经由苏联志愿航空队承担。而这支队伍从未正式公开亮明身份。

        孟绍原也清楚,最大规模的空战即将爆发在武汉上空。

        “戴处长命令,全力以赴配合Z计划。”吴静怡语气低沉:“在中国上空忽然出现大量苏联飞机和飞行员,日本人是心知肚明的,还曾经有被击落的苏联志愿飞行员被日军俘虏。

        但一方面出于更高层面的外交战略考虑,一方面忌惮于苏联庞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没有对苏联公开发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