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第2/3页
琉璃厂因为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琉璃厂从清代开始,历经民国,直到改革开放一直不停修缮,文化输入和输出,直到今天它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圈,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在这找到渊源,所以成为各国旅客的必游之地,也成为“中国民族灵魂”的场所之一。
峰洁和夏菁看着每个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叹着古人和现代的艺术家巧夺天工的技艺。
其实在BJ,像这样卖文玩字画,各种工艺品收藏品的地方还有很多,比较出名的就是报国寺和潘家园,但是都没有琉璃厂有文化底蕴。
“时间过得真快啊,峰洁,咱们去吃什么?”
夏菁对着峰洁问到。
“都中午了,真快!”
峰洁拉着夏菁继续说道:“咱们菜市场看看吧。”
“好的。”
俩人拉着手走出东琉璃厂,其实出口就是一个胡同,大概不到两米宽,南北走向,往北几十米,就是菜市场,这是附近胡同老人每天必转的采购点,偶尔也有年轻人,但是不多见,各种小贩穿插其中,吆喝招呼着来买东西的老人,各种京味聊天,在这就像听相声一样。
“爷们儿,今儿这儿菜您瞅瞅,翠鲜碧绿的,不来二斤!”
“买面条了,炸酱面儿,香!菜儿不错,今儿就不要了,不够挑费。”
“哈哈哈……”
菜市场里,浓缩了BJ的市井文化,胡同外的世界每天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里,时光只告诉你季节换了,菜品不同了。
峰洁和夏菁在菜市转了一圈,发现没什么想做的。人有时就是这样,饿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想吃,要是温饱解决了,就会想着下一顿吃点啥,每天都会为吃啥发愁。人啊,其实烦恼都是自己做的,有钱没钱,其实真正能清心寡欲的人并不多,贪婪、索取,才是人类真正的状态。
“要不咱们去尝尝老BJ的豆汁儿吧!”夏菁跟峰洁说到。
“听说那玩意儿跟泔水一个味儿,我怕吐了。”峰洁笑着接着说:“不过,你想去,我陪你!”
夏菁笑着挽住峰洁的胳膊道:“走吧,正好让你认识一下老回民的聚集地。”
俩人一路步行说笑着,一会儿走到了菜市口。
菜市口最早也就是个京城最大的菜市场,在明清时期就是问斩的地方,过去说什么出午门斩首,秋后问斩,就是说的这儿,行刑的地方。过去这里应该是京城最大的菜市场,后来经过改名才叫菜市口。
菜市口和牛街应该是分不开的,菜市口西南就是牛街,所谓的牛街就是回民聚集生活的地方,这里出名就是牛羊肉,正宗!
有句谚语叫做慈母多败儿,就是发生在这里胡同儿的故事。
夏菁和峰洁打听着找到最正宗的豆汁儿店,老BJ人吃豆汁儿讲究的是喝豆汁儿,吃胶圈,就着小咸菜儿。
所谓的胶圈就是油炸的一个圆形的面圈,脆脆的,豆汁儿你要吸着碗边喝,就像炒肝一样。豆汁儿其实就是绿豆发酵,据说营养价值很高,还去火,就是那个酸腐的味儿,也成就了一批不喝不爽的老BJ人。
夏菁和峰洁吃了一口互相看着,那个酸爽,岂是那个啥啥啥能比的,说句不好听的,你要吃不惯,那就是像喝泔水一样。
“宝贝,这个真好喝!”峰洁说着一闭眼,咕咚咕咚不喘气一碗喝了下去,强忍着咽了两次吐沫,一抹嘴说到。
夏菁眼里含着泪说道:“既然这么好喝,你把我这碗也喝了吧!”
“老板!结账!”峰洁假装没有听到,站起身朝着老板喊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