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神医,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是对大医的褒奖,杏林指的是中医学界,行医的人常以“杏林中人”自居。

  誉满杏林的由来就是对名医董奉的赞美。

  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董奉行医,不收取钱财。

  每医好一个病人,就请他种下五棵杏树。

  夏天杏果成熟的时候,就在杏林旁建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物自行交换。

  所得谷物全部用于赈济贫民,或者供给过路的行旅之人。

  久而久之,董奉的杏林竟有了十万棵之多的杏树。

  因此,后世称颂医家美德,常用“杏林春暖”之语。

  由于医术高明,董奉一直被称为“建安三神医”之一,另外两人是谯郡华佗、南阳张仲景。

  这是一个历史误会,因为建安二十五年是建安年号的最后一年。

  这年一月,曹操病亡。

  三月,汉献帝退位。

  十月,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年号延康。

  这一年,董奉刚刚出生,到他成为神医的时候,建安时代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了。

  华佗和张仲景实实在在是建安年间的神医,他们在董奉出生之前的十来年间已相继离世。

  三个人都是名医,但每个人的特点和行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不像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接受一对多的教育,学习相同的内容,没有足够实践,都是降级版的老师复印件。

  他们的老师也是降级版的前辈复印件。

  中医失去了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传承,中药材以人工种植为主,失去了道地性,中成药更是以偏概全,胡乱使用。

  总之,失去了传统的医和药,失去了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现代中医已经失去了活力。

  华佗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科和针灸,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一部医学盛典《伤寒杂病论》成就了医界的珠穆朗玛峰。

  董奉的医,更接近于巫。他信奉道教,事迹中常有法术的痕迹。

  张仲景亦学道,他的道,是道学的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道。

  董奉的道,是宗教,是道教的道,幻化明灭于神通之间。

  华佗的特点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他发明的“麻弗散”开创了全身麻醉的先河,比西方最早的乙醚全麻方法早了一千六百多年。

  有了麻弗散的加持,华佗大胆地开展了外科手术,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成为中医外科手术的鼻祖。

  为了帮助人们疾病康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华佗发明了“五禽戏”。

  五禽戏是继承了古代的导引养生术,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观察禽兽活动姿态,用虎、鹿、猿、熊、鸟等动物形象、动作创编的一套养生健身功法。

  经常练习五禽戏,可以起到调养精气神、补益脏腑、通经活络的作用,对亚健康状态调理和慢性病的治疗、康复有积极效果。

  关注未病和康复,一千八百年前华佗的方法跟目前提倡的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医圣”张仲景,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是中医理论系统化的始祖。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那个兵祸绵延,群雄并起,人心涣散,朝政不安的时代,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疫病的流行,更是令许多人死于非命,张仲景医行大道,救民于水火,成为后世医者的楷模。

  现代医学,西医,是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发病机理进行研究的医疗方法,是以具体和微观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治疗体系。

  中医讲的是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一个天人合一的理论,是整体而宏观的系统。

  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从总体从中感应局部,从而辩症施治,因人而异。

  中西医用药皆源于草、石。只是中医在传承的过程中,医、药水平不断衰减,效果越来越差。而西医则在不断的提炼,进步中形成了可量化的,符合科学判断标准的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