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第2/2页



  马谡是一个优秀的参谋人才,他饱读兵书,天资聪颖,思维敏捷。

  如果让马谡做一套战略方案供主帅参考,一定会有灵感的火花闪耀,一定会有出其不意的谋略迸发。

  但这些不能作为指挥作战的主导,因为马谡从来没有独当一面的战斗实践,无法形成对战场势态做出科学系统的预判和应变。

  战争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没有科学的方法谋篇布局,再高超的指挥艺术都是空中楼阁。

  集小胜为大胜,不是讲胜利的规模问题,而是说要在小的战斗中锻炼自己,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获得大战胜利的能力。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这是真理,实践出真知!

  一个守门员,训练水平和天赋再高,如果第一次出场就遇强劲对手,也肯定会漏洞百出,因为对手有一百种意想不到的方法攻击你,而你只对付过自己设计的假想敌。

  需要从低级别比赛中获得经验教训,步步提升,才能成为名将。

  马谡死得早,也死得可惜,他的才华本来应该在未来光耀天地。

  是诸葛亮没有做到知人善用,才导致了街亭失败,才让天才马谡成为流星。

  街亭之战,诸葛亮似乎已经预判到了结局,此时推出马谡领兵,有委过于人之嫌。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马良和马谡的人才类型相似,成长过程不同,一个死得其所,一个死不瞑目。

  回想赵国大将赵奢,在大敌当前,实力弱小的情况下,在名将廉颇都认为不能一战的情况下指出:

  “道远地险路狭,就好像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更勇猛哪个就会取胜。”

  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

  赵奢亲率大军,与韩**队合围大胜秦军于阏与,救了韩国,避免了唇亡齿寒的被动局面。

  赵奢和同时代的孙膑、田单、廉颇、李牧、王翦被列入唐朝的名将庙享名单。

  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品格。

  他不循私情,对其子赵括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

  赵括,自幼研习兵法,聪明强识,谈起用兵之道,自认为“天下舍我其谁”。

  但是赵括的兵法只局限于书本,从未付诸于战争实践。

  知子莫若父,赵奢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

  他曾经忧心忡忡地对妻子说:

  “用兵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把它想象的太简单了。赵国将来不用赵括领兵则已,若用他领兵必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赵括的忧虑最终还是得到了应验。

  赵括做为将军,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拘泥于兵书,不能正确判断战场形势,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秦军。

  赵括为秦军所杀,赵军全军覆没,被坑杀四十余万。

  长平之战,赵括替代了廉颇面对名将白起,失败不可避免,只是成就了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地位,保全了廉颇的一世英名。

  而赵国因此元气大伤。

  作为父亲的赵奢能知道赵括不可为将,作为师长的诸葛亮就不知道马谡不能独当一面吗?

  古人的名字总是能透露很多信息,不光是伯仲叔季和幼的顺序。

  你看,马良的良是不是代表良善高贵,而赵括的括是不是代表不求甚解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