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路?其三-第2/3页





    “那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刚才说了,该过程所需要的能量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是说,姜轨必须提供一股极强的能量给钻孔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除了那块巨石,蓝星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容器,可以储存如此多的能量。”

    “好吧,我大概明白了。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照丁院士的说法,现在瓦拉先生所做的,是制造一个柱状的吞噬空间,以保证隧道的通畅,那么为什么当初不直接让瓦拉先生在实心土壤中制造该空间呢?”

    研究员似乎也猜到他会问这个问题,于是说道:“这种方法我们也探讨过,不过它也存在一个致命漏洞!”

    “它也有漏洞?”研究员惊奇地问道。

    “没错,那就是如果瓦拉是直接吸收原有土壤,那么必然会导致周围的环境产生坍塌,毕竟如此精密及庞大的工程,瓦拉难以准确掌控自己的力量。不过,倘若只是在无障碍空间中加筑一个柱状吞噬空间,他的力量完全可以做到。”

    距离瓦拉力量耗尽,还有59小时48分钟。

    “场景模拟……成……成功了!太好了!终于……终于成功了!”办公室内丁震辉的声音瞬间穿透大门,响彻整个第三研究所。

    而此时的丁震辉,正在迅速将电脑上的文件拷贝下来并将所有数据重新代入初始方程。令他不敢相信的是,方程结果产生的误差,仅仅只有0.3%,而这次误差,比之前任何情况都要低!也就是说,丁震辉第十一版隧道架构的场景模拟,有极大可能可以规避α-56czf材料紧缺的问题!

    就在丁震辉在办公室内欢呼之时,研究所的其他人也将模拟场景的其他数值通过特殊方程进行了演算并得出了结果——不出意外,几乎所有人的数据都在可控范围内!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完全可以以现在的场景模板为隧道架构的初始参考了!

    另一边,王强所带领的团队,虽然无法继续提高α-56czf的研发速度,但他们通过寻找其衍生物的手段,成功得到了一种新物质——β-13czf!据王强所说,这种新物质,虽然在硬度及隔热方面不及α-56czf,但如果只将它应用于隧道的上端架构,它完全能够满足架构所需的所有要求,最主要的是,它的生产速度,远超α-56czf,甚至达到了它的数十倍!

    在确保β-13czf材料的确能够顺利应用后,王强开始派人向第三研究所源源不断地运送该材料。而这项研究成果,也为丁震辉的隧道架构提供了更有利的帮助。

    万事俱备,现在丁震辉唯一等待的,就是邓清明的到来。

    距离瓦拉力量耗尽,还有59小时33分钟。

    就在第三研究所所有人忙着对模型进行最后的精密修改之时,一则短讯发送到了丁震辉助手的邮箱——是邓清明!短讯中说,飞机飞行途中遭遇到了高旋气流,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不过还好机长及时调整好了航道,恢复了正常飞行,所以,最多只要半小时就可以到达蓝星防卫部了。

    助理得到消息后迅速跑到丁震辉办公室门口,准备将短讯的内容告诉他,但敲了半天门,却始终无人应答。

    在助手眼中看来,丁震辉应该只是太专注于工作而没听见敲门声。于是他直接推开了门,走了进去。(为了便于助手进来帮忙,丁震辉的办公室从来不上锁)

    但,进到办公室后助手才发现,丁震辉已经在办公桌上睡着了——这是他在连续进行高强度工作的十五小时后第一次休息,而此时已经是午夜。

    助理心想,毕竟邓清明还没到,还是先让他先休息一会儿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