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师



“阿易,满清的禁海政策,实际上是极为愚蠢的。不仅没有起到预先想要达到的效果,还永远地失去了击败我们的机会。”

李兴汉在海军军校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详细地阐述对于禁海的看法。与其他认为的“禁海利弊参半”不同,他觉得禁海政策是完全错误的,不应实行的。

“当年太祖皇帝在世时,为了对付方国珍的余部,也曾经下令禁海。不过范围仅限于南方临海的数省,而且只是抛弃不易防守的海外岛屿和岩礁而已。像满清这样强行迁移百姓,甚至自己毁去战船和船厂,那是从来没有过的。”

“阿易,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么?”

“是为了切断我军与大陆的联系吧?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从大陆获得资源,以及情报了。”杨易这样答道。“而且似乎这个策略也起到了效果吧?当年延平郡王因为大陆的海商被清廷搜捕,而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不得不努力地向日本,南洋甚至是美洲地区开展贸易,已获取经费。”

“确实是这样。”李兴汉也不否认当初台湾舰队的困窘,但是如今的台湾舰队几乎没有受到禁海的打击:“满清认为,他们的承受力远胜于我们。他们觉得禁绝海贸之后,于他们不过是损失了每年数百万两银子的收入,而对我们却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就表明,他们不了解大海,甚至是忽视大海,根本就不知道台湾的优势在哪里。”

台湾海峡连接着东海与南海,是日本、马尼拉和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地位可以媲美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这条黄金水道,除非海上贸易完全终止,否则台湾就可以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进行发展。虽然失去了大陆的货源,但是并不能对台湾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康熙年间,清廷议论禁海时认为,一旦失去了海贸利润的支撑,台湾明军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发愁。为了保证这样一支庞大舰队的补给,台湾势必会开办大量的军屯农场以获取粮食。而这些转为务农的军人在长时间的劳作之后,就会转为以获利为主,而轻视军事训练。过上一两代人,这些士兵就几乎都变成农民了,战斗力会大大下降,到时候攻取台湾会变得非常简单。

但是,郑成功却没有那么做。他在裁撤了大量冗余兵员后,没有把他们送入军屯,而是给予了他们自耕农的身份,每年只收取很少的农业税。台湾的气候适宜作物生长,一年稻可三熟,在这种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生产节节提高,远远比开办军屯更有效率。而且郑成功还答应与南洋方面分享海贸利润,以获得南洋的粮食支援。南洋的华人数量庞大,而且都已经在那边扎根,生活了数代人,开垦出的土地足以养活自己并且对外出口粮食。正是依靠这些手段,台湾明军成功地挺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并且重新强大了起来。

“再说说禁海对满清的坏处吧。”李兴汉又转而讨论起这个问题,并且想要考一考杨易:“阿易,你知道对于海军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是武器装备吧,更强大军舰,更先进的火炮。还有就是合格的海军人员。”杨易这样答道。

“没错。但是这两样,满清现在都没有了,而且将来也不会有。”

清廷实行禁海政策之后,整体的造船工艺水平自然是一年比一年退步的。施琅进攻台湾时,使用的是大型鸟船,长约十五丈,宽二丈六尺,这是满清“有过记载的”最大型的军舰了。但是即使是这种大型鸟船,和明军的战舰一比也不值一提。康熙年间所用的水师战船,也就五十米左右。而李兴汉所指挥的寒鸦号长达六十米,和满清水师比较的话,是名副其实的“巨舰”。但实际上寒鸦号根据明军的舰船分级,只是一艘五级舰而已。李兴汉私下里认为她不该被分为驱逐舰,顶多是一艘护卫舰而已。

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满清水师主力使用的是“赶缯船”和“艍船”,最大的也不过十一丈,平均长度只有六、七丈而已,明军这边最小型的炮艇也比他们要大。到了乾隆后期以及嘉庆时期,清廷又根据民间的米艇和梭船来改进、仿制水师战船。但这其中最大的,也差不多就是大型赶缯船的尺寸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