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第3/4页
吴无玥深吸了一口气,平静了一下情绪,“走吧,希望下次来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大明的土地了。”
从宁远回去之前,吴无玥又听到了从京中来的封赏与任命。满桂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出众,自然是要重赏的。还有一位就是孙元化,这位被调回了京城。说起来他是徐光启的徒弟,与师傅钻研农事历法不同,他是专攻西洋火器的大家,可以说袁崇焕在宁远战场上的红衣大炮都有他的手笔。现在朱由检把孙元化召回京城,一来是希望可以找到一个专业的制造人才,好好发挥他的作用,也为了以后的海洋战舰设计做准备。
到了瀛台之后,吴无玥去为几个小孩子诊平安脉,孙元化一个人去见朱由检。
其实这还是他第一见到皇上,他在诗词歌赋上并没有太大的天赋,从小就对西洋的算术与火器感兴趣。所以也只是考过了一个举人,连进士也没有考,根本不要谈参加殿试了。若是后来没有被徐光启推荐,又没有吏部中事侯震旸的举荐,或没有受到袁崇焕的赏识,这一身制造火器的本领,说不定就要被八股文字被束缚住了。
快要四十六岁的孙元化,前半生也算是起起落落,没有走寻常路。在师傅徐光启的指导下,二十多岁的时候也来过京城,帮助师傅徐光启与利玛窦一起翻译西洋学说。借此机会,在火器的研究上越发精深,超越了这个时代的限制,将西洋的学说学以致用在火炮等的制造中。
“坐吧,不要拘束了,你从宁远赶回来,本应该让你好好休息一下的。”朱由检对大臣一贯是和气的,刚见面的时候,谁也猜不到他笑容背后藏着的究竟是什么。孙元化当然有些拘谨,像他这样的技术性人才,有时候不知道如何应付官场上的那一套,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得罪魏忠贤了。“皇上诏臣回京,臣不知有何……”
孙元化也不知道要怎么说,他在宁远呆着就不错,能制造火炮对付后金,才是让他发挥才能的地方,回到了京城这个老狐狸一堆的地方,说不定明天就说错话了。
朱由检摆摆手打断了他的顾虑,从桌上拿起了一本书,“这两本书是你写的吧。徐爱卿向朕推荐了你,你过去的那些所学所著,朕也有所耳闻。从书中可以看出来,你在火器与火.药的制作上很有自己的心得。朕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提出了统规这种测量火炮仰角度的仪器,你也已经在实战中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下去,在宁远的两场战役中都功不可没。不过,看书总不如你亲口说来的明白,你说说这些年来的心得吧。”
孙元化听到这个问题,问专业知识好,不会没有话说了。他如同倒豆子一样把这些年的事情说了起来。要说宁远的那些大炮,还真不是朝廷心甘情愿拿钱配的,想想那个时候魏忠贤也不会出这样一笔钱。孙元化与徐光启到处奔走集资,再不断地拉关系,终于从澳门那里,从葡萄牙人手中买来了十一门红衣炮,其中有两门这时威力最大的佛朗机火炮。孙元化亲自把火炮运到宁远后,又运用他的数学知识设计了炮台,还为火炮装上灵活的转动支架,让它们的射程覆盖的更远。所以努.尔哈赤被火炮重伤,孙元化背后的功劳不小。而这次的宁锦守城之战,更是如此。
朱由检不住点头,孙元化没有士大夫出身的四书五经知识,也在人际关系上稍有欠缺不是一个圆滑做事的人,所以他做不了大官,但他却是明末独一无二的火炮制造和弹道学的专家。
然而,走在在时代前面的人,往往是寂寞的。也难怪他只能与汤若望这样的传教士成为了至交好友。
“朕听说你与汤若望的关系不错,你先留在京中吧,与那些传教士多多多探讨一下。火炮在哪里都可以设计,不一定要在宁远。京城去年火药厂的大爆炸,你应该听说了。火器的制造不是一般事情,朕打算把火药厂一分为二,技术成熟又危险低的,还有一些组装的活就放在原先的老地方。而另一些不成熟的,需要反复试验的活就迁到房山京郊一带。孙卿家,朕希望你能专心设计出比西洋佛朗机火炮更加厉害的,也更加适合大明的火器来。这才是你的主要任务,明白了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