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叶安之“野望”-第2/2页



叶安又翻出一本书来,“这本《编年史录》上记载,大玄开朝以来,即使是安定年份,每年都有几乎一成的兵器报废。战争持续时期,战场之上完好的兵戈武器不足六成,也就是说一旦开战,有近半人手上的都将是破铜烂铁,您说,这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何辜?”

郑珏沉默了,良久开口:“这事其实有人与我说过,可是形势所迫,我大玄边境太过漫长,不仅关西道燕云道的边线要与整个肃慎汗国对峙,潼关一线还要防备黑水部的袭扰,每年军需之多难以想象,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以次充好,才不至于让将士空手打仗……”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炼铁质量不行,所以若是有方法在不减产量的情况下,提高质量,问题是不是迎刃而解?”

“此话当真?安哥儿可能做到?”郑珏有些激动。

“至少炼焦确实可行,焦炭熔炼矿石,绝对优于煤炭,至于其他的,总要试过才知。虽千万难,吾往矣!”

“好,我信安哥儿你!你有任何需要,我都鼎力支持。”

叶安和郑珏继续敲定着细节,包括材料,人工等事宜,事情做起来,才知道其中之难。郑珏不愧是经商多年老手,心思细腻,事无巨细,都有考虑计较,叶安默默感叹,不愧是当年的大才子。

叶安之所以敢冒险一试,全赖脑中的资料,不愧是国家图书馆,各种文史资料非常丰富,在一些研究钢铁史的文献中,高炉图纸和冶炼步骤十分详实。虽然跟现代钢铁工业无法比较,但是还是要远远先进于这个时代。所以说,知识才是力量的源泉。

说起知识,叶安突然想到了面前的这本《编年史录》,这是他在翰林轩某个角落里发现的。这本书记载了景兴十五年到二十年间的朝廷大事,社会变革,市井文化,以及很多方面的资料,比如各地粮产,水文变化,地质灾害,还有诸多贸易数据。在古代能着重注意这些经济民生方面,并且给出详细统计数据的书实属罕见。叶安忍不住问郑珏这本书的情况。

郑珏回答道,这是学城史家弟子编纂的,五年一册,因为记录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所以卖得不好。郑珏因为在学城求学过,看在学城和张江陵的面子,所以每五年都会印刷一批进行售卖。

原来是学城出品啊。叶安自从穿越以后,每天都会看很多书来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对于学城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这个世界历史上没有发生罢戳百家,独尊儒术的事情。儒家因为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余诸子百家依然有所传承,不曾断绝。在不断发展中,除了道家等个别流派逐渐脱离主流文化,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进一步合流,很多儒生同样学习他家学说,他家子弟也习四书五经。

前楚末年,北方沦陷,包括儒家魁首孔家孟家在内的众多诸子世家被迫南迁,最终聚于扬州,临江聚居,修建学院,七十多年来,不断扩张,逐渐形成了一座小镇,名为学城。学城藏书近百万册,可以说,就是此方世界华夏文化的灯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