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出淤泥而不染-第2/3页





    这就是最简单的分子运动论的佐证。

    而在现实生活之中,其实也是能够用到这分子运动论的,而且,有些话语,与分子运动论也都是有些关联的,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说,入木三分。

    再比如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唯心的话语,根本就是不科学,比如说……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经常被用来赞美品行高洁。这其中,寄托了作者,乃至于许多口口传颂这句话的人心中的美好向往与寄望。

    可是,却也明显的,不符合分子运动论,完全就是不科学的唯心。

    毕竟,莲出淤泥而不染,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的,那便是莲花乃是盛开在淤泥之上,乃至于水面之上的。

    这样一来,方才出淤泥而不染。

    倘若是这莲花,乃是在淤泥之中盛开,即便是在盛开之后,很快就会节节拔高,升出水面,可也可以肯定一点,绝对就不会出淤泥而不染了。

    至于说出淤泥而不染,是指莲花扎根淤泥之中,而不染淤泥。那这个论据,则是更加的站不住脚了。

    毕竟,要照这么说,什么出淤泥而不染,还值得拿出来一提么?淤泥之中,可不独是能生长许多莲花的,还有很多的水草,与其他一些杂草等等。

    这些都是出自淤泥,又有哪个是乌黑一片了?

    所以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根本上,就是不科学,只能算是一种美好的不切实际的文人,对一种思绪、情感的寄托罢了。

    当然,当年《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之所以能够说这样的话来,也是时代的局限,是科学不够发达的原因促成。

    若是其生活在现代社会,只怕也就不会有“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千古名句的出炉了。

    文字这东西,在很多时候,本就是感性的产物,唯心一些,也并无不可。

    这种时代科学的局限,饶是学者颇有智慧,也都是会受到影响的。周敦颐,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多,不胜枚举。

    而最为出名的一则轶事,只怕就是众人耳熟能详的“两小儿辩日”了吧?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争吵的很是厉害。

    孔子仁爱,想要劝解,结果,面对两个小儿的发问“到底是早上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这样的超出了时代科技发展层次的话语。即便是孔子以博学而著称,可最后,也只能是瞠目结束,哑口无言。

    最后,几乎沦为一个笑柄。

    这样的话题,在这个思想解放,科技发达、普及的大时代,饶是一些并不算是见多识广的人,也都能轻易的回答出来。

    不管是早上的还是中午的太阳,其实距离我们,都是一样大的。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算是千古难题的东西,到了现在,其实都已经是被破解,并且流传开来的常识了。

    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对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来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去打造,去开创。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飞机大炮宇宙飞船、潜水艇上天入地下水的大科技时代,也只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光阴罢了。

    这样几千年的光阴,有多少的科学原理被发现?所有的科技发明,都是植根于科学原理之上的。而几千年里发现的这种种的科学原理,简直是难以计数。

    何止是一种两种?

    数以万计,怕都是不止。

    这并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的确如此。

    就拿四大古老科技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来说,便是经历了很多个时代的积淀,先后经历了兽皮、甲骨、竹简、锦帛等等一系列的过程,一步一步的进步,最终才出现了现在最为普遍寻常的这种纸。

    而像是什么电灯电话啊,从发明,到推广应用,虽然看似也没有多久,可一个小小的灯泡,又是掺杂了多少代人的才思?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