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第2/5页





        就连他。

        在发现那砚台破碎口内的信纸前,也是这么想的。

        那日在殿上,殿下百般推诿,不肯承认是自己想要修撰大典,确认自己正统储君的身份,百般指责是他和几位同僚,在修撰史书的过程中,萌生了歌功颂德,吹嘘朝廷的念头。

        原来是为了今日。

        居然是为了今日。

        楼术不想去想太子百般谋求是早已想到今天,可如果不是,信中那些话作何解释?

        他又为什么要说:“子慎为汝河水患殚精竭虑之苦,除矣。”

        楼术并非愚笨之人。

        他会一直担任编撰,只是因为太子失势,绝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足。

        相反,他精通机械,并且擅长于细微之处概览全局,所以得知太子想进言修撰大典的时候,规劝无法的人只是沉默片刻,就将修撰所需资料收集了大概。

        在汝河没有发生水患之前,御史台的朝臣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想要宣扬本朝的功绩,歌颂圣上的功德。

        可是汝河水患又起之后,包括宫殿修缮等在内的一切事务都被搁置在赈灾之后,楼术等人,尤其是太子一派的进言成了导火索。

        陛下在殿下第一次提议时就怒火满盈:“修撰大典,确可弘扬我朝声威,让后世看到上国之风,可如今百姓生活远不到仓廪充足,安居乐业的地步,朝廷劳民伤财,四处巡游,只为了修一本歌功颂德的史书,太子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朕和诸位爱卿只知表面功夫,不知民间疾苦吗?!”

        太子惶恐,将罪责推到他们几人身上,导致被特允,在朝堂之上发表意见的撰书局等人均被贬斥,楼术自己也在其中。

        那时,他确实真心为追随太子,尽心尽力,却遭此下场感到不值得。

        不知道太子例外写信藏于砚台中的何相也叹息一声:“太子并非明主,楼术,你受苦了。”

        不良于行,只是众大臣不满太子,觉得太子不宜为储的一个很小因素。

        陛下屡次暴怒,却是真真实实因为废太子实在无料理朝政之才,更无包容体恤大臣之心。

        即使何相从不参与国本一事争论,也觉得废太子已经走到了该走的一步,不能不更换太子人选了。

        不止是何相,朝野上下,所有人都是这么以为。

        可是汝河水患已经爆发,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如果何相确认当日朝堂上所述皆为他所搜集,又存了帮扶楼家之意,焉能不在圣上面前提及?

        提及水患,提及殿下不肯揽过的大典中,水患治理一策。

        听何相说完,犹有些不肯相信的楼术僵硬地起身,听完门房转述那句“学生拜请夫子”,才能完全确认太子确实从一开始就是如此打算的人闭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