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打幸福250的主意
杜卡迪来华夏考察,是早就已经决定的事情。葛状要和杜卡迪合资,在沪市建设摩托车发动机厂。杜卡迪当然要来华夏考察,当然是应该的。
对于杜卡迪的到来,葛状没有太多的表示。GF本来就在这次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杜卡迪这次来华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发动机厂的厂址以便安装已经起运的组装线。这是唐天在去德国之前,就已经和杜卡迪商议好的事情。所以,葛状对于杜卡迪的到来,葛状表现的十分的平静。
葛状温同水的表现让洪正很无语,他语重心长的说:“你能不能不这样啊,国家对于这次考察团十分的重视,我不需要你去讨好谁,可是,作为合作伙伴,你总应该重视起来吧?”
“谁说我不重视?我很期待杜卡迪的到来,只不过,我不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杜卡迪这次来的人,基本都是工程师,他们将培训我们的工人。如果我们太过热情的话,反而会让他们不适应。”葛壮非常清楚,华夏现在对于外资企业恨不得当祖宗给供起来,可是,这样过度的热情,往往适得其反。
葛壮对于这种献殷勤的事情,非常的不感冒。根本就不给洪正啰嗦的机会,表达完自己的意思,直接把电话给撂了。
葛壮才不会去理会电话那头的洪正,如何的暴跳如雷。他需要安排一下接下来的事情。在意大利,和杜卡迪的合作,一直都是唐天在负责。葛状没有换人的想法,所以,他把身在德国的唐天召唤回来。
葛状将摩托车发动机工厂放在沪市,他当然希望,整车厂也设置在沪市。所以,葛状收集了不少沪市企业的资料。其中,便包括80年代大名鼎鼎的幸福摩托车的制造商,“SH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见过之初,国家需求的摩托车大都从苏联、捷克等国家进口,价格昂贵,配件供应也供应不上,进口的摩托车使用没多长时间就成了一堆废铁。1959年,当时的SH自行车二厂经过精心的比对和挑选,最终选定了当时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著名的“JAWA250”型摩托车为仿制原形。同年,SH仿制的250型摩托车成功着车。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大跃进”的不良后果开始逐渐的显现了出来。粮食严重短缺,城市虽然有国家计划供应,但普通市民还是食不裹腹,面带菜色,走路打晃。可SH自行车二厂的工人们望着那5辆暗红色的样车,却心潮澎湃。出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就用“幸福”这样一个朴素而又实在的字眼给车命了名。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幸福”一词的分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SH民营企业家周易初先生以控股的形式收购了SH摩托车制造厂,同时将新成立的公司命名为“SH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样车试制成功后,试制工作组又从BJ摩托车厂获得了1955年“佳娃”250型的全套图纸,与1952年的车型相比较,1955年型的“佳娃”除发动机变动较少外,车架结构、车轮规格、转向机构以及前后减震器、轮毂都完全不同,而且正式样车试制必须考虑投产。为此,工厂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试制工作组集中技术人员,对产品图纸进行了认真的消化。经过半年辛勤工作,5辆崭新的250型样车于是1960年3月诞生了。
这一年,“浮夸风”的后果开始显现出来,粮食严重短缺,城市虽然有国家计划供应,但普通市民还是食不果腹,面带菜色,走路打晃。SH自行车二厂的全体员工望着那5辆暗红色的样车,出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就用“幸福”这样一个朴素而又实在的字眼给车命了名。
1960年8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SH自行车二厂成立了由副厂长李植农及技术科长唐翰章、张顺根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邀请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SH机械学院、交通大学等单位参加。经过各项性能试验,鉴定委员会认为,幸福250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可作为交通、国防、体育训练使用,应尽快投入生产。
幸福250虽然试制成功了,但组织批量生产困难很大。一辆摩托车有1000多个零件,除了电瓶、轮胎、紧固件、密封件等外购,其余均要自己生产,连薄板钢材也要自己轧制,是标准的“小而全”生产方式,困难之大,可以想象。鉴于此,SH自行车二厂领导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原有设备、厂房及人员条件,因陋就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扎实实搞了三年整顿。通过整顿,逐渐建立了摩托车的批量生产程序,产品质量也显著提高。1960年底,有21辆新车在SH市内行驶试验,能安全回厂的只有6辆;到了1962年10月,有10辆幸福250从HB邢台到BJ,经600公里四级以下恶劣道路的行驶试验,全部安全无故障到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