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老朱头,这可是你逼我的!-第3/6页





    朱允熥说的这个在后世一点都不新鲜,甚至过不了几十年,就会成为影响大明皇帝首选的制度——内阁制。

    历史上的内阁,就是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的一个机构,只是随着大明的皇帝越来越懒,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而已。

    但从整体上来说,内阁制还是利大于弊。不仅极大地缓解了皇帝的工作压力,更是将皇帝执政水平拉回到平均水准以上。

    哪怕大明后世出现了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万历两个皇帝,大明依然没有崩溃,就是因为有内阁制度的辅助。

    老朱听了大孙的话也颇为意动,他在废除丞相后,也搞了些翰林来充任秘书。

    不过,他个人精力旺盛,根本不用别人替他出主意,渐渐就将翰林制度废了,变成了自己一个人治天下。

    现在听到大孙的提议,他觉得倒是可以把馆台制度重新捡起来,搞一个有办事能力的秘书班底,帮着自己处理一下朝政。

    正好趁着自己当皇帝的时候,检查一下有哪些优劣,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老朱想到此处,朝着大孙满意地点点头道。

    “主意不错,咱以后会留心此事。”

    朱允熥见老朱听进去了,胆子顿时大了几分,开始将后世的内阁制度完全搬了出来。

    “皇爷爷,其实还可以继续细分。”

    “比如说将朝政大权分成决策权和建议权两个部分。”

    “有建议权的人没决定权,有决定权的人不能提建议。”

    “咱们可以建立个新部门,就叫他内阁好了。从文武大臣里挑选老成持重之人,帮着咱们出主意。”

    “然后咱们把司礼监地位提升,让他们帮咱们盖章盖印……”

    其实朱允熥说的正是后世大明皇帝常干的事。

    朱棣时期确立了内阁权,到了朱棣孙子时期,觉得哪怕有内阁帮着出主意还是有点累,于是建立了司礼监,让太监们帮他行使决定权。

    于是,后世的皇帝有样学样,几十年不上朝,依然能将皇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就是靠的这一手制衡之术。

    总的来说,这套管理办法其实挺不错的。

    因为内阁的建议也不是随便出的,在国家大事方面,内阁给出建议后是要经过六部尚书和六科郎中审核,也就是所谓的部议。

    一旦部议通过,那么这件事的可行性就非常高,基本上不会出岔子。

    相对来说,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看着掌管着皇帝的印玺,实际上其权利也就跟后世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差不多,只有选择盖章或者不盖章的权利。

    因此,就算遇到擅权的太监,他也顶多把某件事给你搅和黄了,但却不可能替皇帝做任何事。

    而且,文官跟太监天然对立,天然看不起这些阉人,无形当中就在两拨团体中制造了一个屏障。

    整个大明历史上能破除这个屏障的人非常少,只有一个叫张居正的勐人做到了。

    剩下的不论是刘瑾还是魏忠贤,都没能打破这个屏障,只是用严刑酷法强行压文官一头。

    但不管他们权利有多大,都不敢行立废之事。新皇帝若是想解决他们,也不过是一纸诏书就能收了他们的权利,将他们打入尘埃之中。

    历史上的崇祯,就是一纸诏书要了魏忠贤的命,魏忠贤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