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杏花村



老村长随着一位差役来到衙门角门。

        门打开,老村长朝四周打量一下,才发现原来这衙门后面竟是一处四合院,灰墙红瓦。

        大概是衙役们都被抽掉去抓捕土匪或是安置难民了,此时倒是显得这院子有些冷清。

        “书吏大人可在?”衙役朝角门处的守门人问道。

        “在的。”衙役点头,带着老村长往书吏平日办公的房间走去。

        “书吏大人就在里面,老人家进去吧。”地方带到,衙役说完便转身走掉。

        “老人家,请坐。”书吏孟诚敬放下手中茶盏将老村长让在自己右方的座位上。

        “这次难民安置的地方共有四处。分别是东边的博州,北边的承州,西北的永州和西边的泰州。不知您打算去哪里?”一边说一边将一张地图展开指给老村长看。

        “我们打算往承州去。”老村长将众人一致同意的地方说出。

        “嗯,”孟书吏点头,“若说富庶自然是非承州莫属,只是……”话未说完,便朝老村长歉疚地看了一眼。

        “只是什么?大人,但说无妨。”难不成去不了了?

        “这承州接收难民的共有三处:青山镇、甜水镇、柳树镇。

        这三个镇子都有承河流经。

        这甜水镇、柳树镇都在这承河的下游,水流平缓、耕地多、地力强,又建有码头,来往客商极多,百姓也富裕的很。

        可这青山镇却不同,它在承河上游,水流湍急,山多地少,且不像其他两个镇建有码头,因此较其他两镇贫苦一些。”

        孟书吏将各镇情况简要叙述,又将自己的难处说明:“只是这甜水镇和柳树镇已经有人了。”说罢,伸出右手食指往屋顶指了指。

        老村长便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总有人比他们有门路,比孟书吏有能耐。

        “老汉明白了,依您看,这青山镇可去得?”老村长自己拿不准主意,便向书吏求教。

        “老人家既然信我,我便实话说与您听。

        依我看,此地可去。

        咱们惠县分到这青山镇的安置地是在杏花村,此村因多种植杏树而得名。

        一来,此村只有七十来户人家,且杂姓居多,所以老人家不必担心外乡人到此处会受欺负;

        二来,此处离青山镇极近,走路只需两刻钟的功夫,离县里也只有半个时辰的路程,无论进城赶集、寻工做活都极为方便。”

        说完便不再言语,只端起手边的茶盏润润嗓子,等待老村长的答复。

        “行,既然大人您都这么说了,那我们便去这杏花村安置。”老村长将这杏花村与靠山村一比较,觉得已是极为不错。

        “不知我们要何时启程呢?”这样也好早做些准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