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大捷背后的辛酸-第4/5页





    他们都是来自辽东的精锐死士,历经无数次与游牧骑兵的血战幸存下来的,以一当百的“兵王”,手持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骑兵武器:三连发火铳。所谓的日本“明星”,几个来回就被“兵王”们冲得溃不成军。

    兵强,却不是乱冲,以一个老军事家的判断,李如松一眼找到了日军的薄弱环节——左翼,狠狠的重拳打下去,日军登时阵脚松动,死伤无数。抓住这电光火石般的机会,四千中国骑兵轮流冲锋,交替掩护,终于在密密麻麻的包围圈中,打开了一个求生的口子。

    顺便说一句,那个被李如松看成“最薄弱环节”的左翼,是日本“战国名将”粟屋景雄,据说现在还被某些日本漫画家塑造成“战王将军”,估计是不打草稿的。

    决死的反冲锋,败中求胜的险招,为明军赢得了金子一般的突围机会,一路冲杀间,明军成功集结到了碧蹄馆北的惠阴岭,这是突围道路的最后一道关口,冲过去,就可全身而退。

    可这也是一片险地,两面是山谷,中间是水稻田,骑兵的速度优势根本无从发挥,可就在这时,日军景上井贞的部队,从侧后杀来,断掉了退路……

    而面前,日本三路大军火速追击,从正面围逼过来,四面环敌,弹尽粮绝,最危险的时候到了!

    什么奇谋都没有用了,打吧,绝境下的中**队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首先倒霉的还是“战王将军”栗屋景雄,几下子冲锋下来,就借口伤亡惨重,撒丫子溜之乎也。

    可有溜号的,也就有玩命的,抄后路过来的井上贞茂就是亡命徒,趁明军抵挡日军正面攻击的时候,他竟直接从侧后方发起进攻,直击李如松的中军,由此,留下了李如松后来写给万历皇帝报告里一句动人心魄的情景:围匝数重。

    可“围匝数重”还是给打了回来,最惊险的一刻,一位日本金甲将军挥刀直袭李如松,幸好李如松弟弟李如柏眼疾手快,一箭击杀。大难不死的明军精神大振,奋勇抵抗,日军的冲锋终于又被打了回来,攻击受挫不说,战前杀气腾腾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人,纷纷表示伤亡惨重,要求退出战斗……

    日军攻不进,中**队冲不出,战局再次陷入了僵持。

    却就在这时,外围喊杀声大起,明军援兵到了。

    这喊杀声,是压垮筋疲力尽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眼见得外围一支精锐的中国骑兵冲杀进来,一样是可以当铁锤用的三连发火枪,一样是风驰电掣的速度,瞪红了眼睛的冲锋,一样是日军阵中惨叫声四起,接着,“战国名将”们看到了他们永远不能相信的情景:玩了一辈子命的日军,争相的崩溃,逃命,脚底抹油般的逃窜,一如之前他们在北朝鲜时候的样子……

    明军得救了,七年朝鲜战争中,日军唯一一次成建制消灭中**队的机会,就这样无情的溜走了。

    冲进来的,是按照李如松命令尾随跟进的杨元,还有他的一千士兵,最后时刻的冲锋,打垮了“明星阵容”的四万日军。

    16世纪中日之间最大规模的野战,落下帷幕,之后,日军落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畏惧同中**队野战如虎,不久后明军兵临首尔城下,12万日军面对四万明军,竟如缩头乌龟般不敢出战,最终竟然不战而逃,令明军兵不血刃收复首尔。朝鲜战争第一阶段,就此结束。

    结束了,口水却没有完,遍查当时明朝言官的奏折,大骂此战的大有人在,比如像丁应泰这样无知的,张口就说此战明军伤亡数万。日本的某些历史学家更是敢吹,明明是几万人打几千人被大跑,却信口开河把中国的参战人数说成十万人。误解,歪曲,吹牛,凝成了今天史书上五个错误的字——碧蹄馆之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