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长河吟-第2/3页





    “对,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不等蜀国国富力强之时便执意挥军北伐。写下出师表,一来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意愿是躬耕南阳,为垅亩之民,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不过所有人都没有明白其深意。二来是出于对刘禅一个合理的解释,此时北伐是为了报刘备三顾之恩,想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愿望。”

    说到这里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想法。能找到这里的人,就一定会知道诸葛亮真正的故事。所以对于第四句话的理解也就不可能会是大家所想的那番解释。

    “既然是这样,那又有什么乐曲能解释出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严卫国认可我们的分析,同时也更疑惑还有什么乐曲能破解大厅内的机关。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诸葛亮如果不愿统兵征战,那他最大的心愿又是什么?或者说如果没有八阵图这回事,他又会怎样过完一生。这里的嘤其鸣矣会是指谁?”

    我百思不得其解,反倒是李欣妍一眼看破。“诸葛亮除了足智多谋,能三分天下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十分喜好音律。既然这里的嘤其鸣矣不是指刘备,那就一定是指一个和音律有关的人,而且这个人在音律方面的造诣比诸葛亮还胜一筹。”

    “那这个人是?”

    “曲有误,周郎顾。江南才子周瑜。”

    “周瑜?”我们都感到有些惊讶,怎么也没想到这和周瑜会有什么关系。

    说到乐曲方面,李欣妍比我们都要懂很多,她不慌不忙的告诉我们:“《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这意思就是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相顾,微微一笑,提醒抚琴者错音了。因此大家都常说道: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在音律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了绝佳的程度。”

    “就算周瑜是个音乐天才,可和这里的机关能有什么关系?”严卫国问。

    杨佳玉想了想告诉我们:“刚才欣妍这么一说,我还真想到了一些。后人对周瑜这个人的了解大多都是受演义小说的影响,觉得他心胸肚量太小,每与诸葛亮对抗总是计不如人,甚至还有周瑜临死前那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其实这都是后人所杜撰出来的,真实的周瑜与诸葛亮才学不相上下,不仅仪表非凡,刚烈过人,正直豁达。而且心胸宽广,多次为吴国举荐人才。同时他还是孙策的好兄弟,很早就一起出生入死打拼江山。当年孙坚惨死,孙策年幼只能在袁术手下为将,战功累累,但是不得重用。袁术心生猜忌,一直控制着孙策的兵权,孙策实属无奈,率几千兵士奔往东吴。周瑜从那时起就投靠孙策,一起建立起了最初的东吴基业。孙策被刺杀后,周瑜成了托孤大臣,辅助孙权。其实周瑜不但并不妒忌诸葛亮,而且还不止一次劝诸葛亮归顺东吴,为了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为东吴所用,他甚至愿意让出大都督的职位给诸葛亮。可见他与诸葛亮早就是相互作为知己好友,可惜各为其主,所以诸葛亮才会有叹三顾一说。如果没有追随刘备,他或许与周瑜关系甚好。”一说到历史,杨佳玉总能说得头头是道。

    耗子刚想说什么被杨佳玉打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诸葛亮既然也十分喜爱音乐,对于江南才子周瑜的曲子又怎么会不熟悉。而且他还时常告诉旁人:亮对公谨之绝唱,铭心倾慕,时而弹之,常对曲中之深意感慨不已……”

    “什么……什么绝唱?”

    “长河吟!”

    李欣妍脱口而出,从她平静的样子可以看出她早就猜到了是什么曲子。“这是周瑜最有名的曲子,也是诸葛亮最喜欢的一首。嘤其鸣矣叹三顾,要不是那战火纷纷,狼烟四起。一曲长河吟定让孔明与公谨同榻而坐,仿子期伯牙之事,曲高和寡,再抚千古绝唱。”

    李欣妍说完跨入石门,大家蹬台而上。这是最后的机会,也是我们唯一的答案。没有焦虑,没有惶恐,有的只是心灵的空旷和释然。李欣妍端坐古旁,轻柔的细指从古弦划过,美妙的旋律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深含建安风骨的三国时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