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成亲-第6/7页
“你前面不是说过双方老人一般奉养,两家并做一家亲吗?怎么?想撂挑子?”
“你男人说出去的话,一口唾沫一颗钉,没有半点含糊。好,填合人的空心话不说了,后面看我怎么做吧!”
轻轻解开包袱,里面包着八个南瓜、石榴、桃子等各色瓜果样式的瓷盒,曹信玖有点好奇:“咦!这又是什么宝贝?”说着拿起一个瓷盒就要打开,向琋脸突然红了,一把抢过来:“不许看,就是些小玩意儿,好玩儿的。”“不看就不看。”曹信玖趁向琋不注意,突然转身从包袱里又拿出一个瓷盒,打开以后,哑然失笑:原来里面装着小小一副男女交欢的春宫雕塑,物虽微,但姿态生动,线条流畅,手足须眉,纤毫毕现。立刻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压箱底的嫁妆啊!当时由于礼教所限,女子出嫁前往往对男女之事不甚了了,做母亲的就通过这种方式对新婚的女儿进行启蒙教育。又打开另一个瓷盒,里面是同样的雕塑,只不过男女姿势不同而已。
回头再看新娘子,早已用双手捂住了羞红的脸颊,不敢露出半点缝隙,不由好笑:“快快斟酒,好好伺候你家相公。”向琋松开双手,低着头不敢看他,斟了酒,夫妻俩细细地吃喝一回,然后双双解衣就寝。但见洞房内红烛高照,春意融融,妻情柔似水,郎胜小登科,直教人只羡鸳鸯不羡仙。
一夜的轻怜蜜爱不必细说,第二天雄鸡唱晓,俩人早早起来,洗漱后,齐齐整整打扮好,穿衣镜前并排一站,新人新衣,果然光彩照人。小夫妻相视一笑,取出二人初会时落红的白布(此时已经被向琋裁剪缝制成了手帕式样),放在银漆托盘上,曹信玖前面举着托盘走,后面低眉顺眼跟着新媳妇。
到了堂屋,母亲柳氏跟几个婶子大娘正在说话,新媳妇先给婆婆磕了头,又在曹信玖带领下挨个儿拜见了几个婶子大娘,婶子大娘们看了落红帕子,少不了打趣几句,新媳妇红了脸听着,柳氏看向琋难为情的样子,知道她脸皮薄,怕挂不住,赶紧吩咐道:“快去做饭吧,今天尝尝我媳妇子的手艺。”向琋偷偷吁了一口气,赶紧到厨房去了。
用罢早饭,曹信玖领着新娘子挨家挨户到五服内的叔伯家里认了门,磕了头,各家都有见面礼,向琋算是正式入了曹家的门。回到家时,天已近晌午,找了本家一个机灵的小兄弟,拿了事先写好的喜帖,一溜小跑送到了“客盛源”。向鸿财他们早等在店堂里,接过喜帖,打开了,喜气洋洋大声念道:“闺门有训,淑女可钦!放炮!”随即店门外响起一阵热烈的鞭炮声,大家又热闹了一场。
下午,柳氏意气风发带着儿子和新媳妇回到了娘家上柳庄,先是拜见了各家舅舅,少不了一番亲热,然后大家浩浩荡荡到了坟茔地,在祖坟前放了喜炮,摆了供品,柳氏跪倒在坟前,说道:“爹、娘,您外孙如今成人了,娶了向家的大姑娘,新媳妇很是称心如意,特地来给姥姥、姥爷报个喜。这些年我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们,多亏了哥哥嫂子们暗中相助,才有了今天,这桩桩件件我都记得:癸丑年春荒时,家里断粮,求告无门,三哥背了一袋子玉米碴子送来,娘仨掺了野菜熬粥,渡过了春荒;丙辰年麦收,墒情赶得急,又赶上雨水大,麦秸在地里眼看运不出来,也是三哥带孩子们来帮了忙;小妮子出嫁时,我赤手空拳,家里缺人手,缺钱,同样是哥哥嫂子们上门来帮忙置办得妥帖,才把孩子送出了门,没有失了体面......我这个独生闺女,从小千娇万宠的,事事顺着我来,可您二老到老也没得着这个闺女半点儿济,特别是娘走的时候,我家道正艰难,连做一锅福饽饽的白面都拿不出来......”柳氏先是絮絮叨叨拉家常,说着说着眼泪不觉流了下来,然后一边流泪一边诉说,再往后越哭越响,越说越多,声泪俱下,最后竟泣不成声,长跪不起,引得周遭都陪着抹眼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