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新政(1)



        元熙元年,今年的夏天格外的热,尤其是北方,几十年难遇的干旱天气造成了大面积的旱灾,人畜无饮水,土地干裂,禾苗也被晒成了枯枝化作田地的养分,旱灾又引起其他此生灾害,一时间,本就多灾多难的元熙年,变得更加艰难了。

        数月前,原参知政事王安收到了二皇子带去的皇帝旨意,皇帝准备让他复起回朝,似乎有意用他来解决目前朝庭面临的困境,每每想到本朝现状,他总是彻夜难眠,寝食难安。

        半月前,皇帝又下第二道旨意,催促他赶紧赶回京师,一家人对此早有准备,倒也没有太过仓促。

        他先走运河,再行陆路,一路从东南向北方行去,可越往北走,沿途所见民生就越凋敝,盗匪猖獗,路霸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者不知凡几,更有甚者直接在路边携儿卖女,凡是遇到经过的达官贵人,磕头稽首,只求买下自己的儿女,给他们一条生路。

        王安年过半百,年轻时正处于繁华盛世,那时的百姓虽谈不上富足,但温饱有余,还不至于像如今这般要到卖儿卖女的地步,朝堂局势姑且安稳,党争不算激烈,边境威压异族,哪里像今日,北方蛮夷动不动就要叩边侵扰,忆及如此,他忍不住的叹了口浊气。

        “父亲,马上就要到京师了,您何以叹气啊?”与王安同乘一车的长子王石听到父亲叹气,忍不住的问了一句。

        “石儿,自咱家北归以来,沿路所见,你可曾有看见一点太平的样子!”王安没有直接解释原因,而是反问了自己的儿子一句。

        “不瞒父亲,这一路以来,孩儿所见到的人间惨剧,就差一个人吃人便全乎了,记得孩儿小的时侯,不是这样的啊,为何现在变成了这般景象。”王石掀开车帘,望向了车窗外。

        王安同样也没有给儿子直接解释这十几年来变化的原因,对与这样前后剧烈的变化,他内心是接受的,自幼饱读史书的他知道,任何一个王朝过上百余年,危机只会比现在只增不减,同样的,对于造成这样的原因,他也心知肚明。

        此次他之所以会遵照皇帝复起的旨意,心里也是对改变当下的现状存在一些想法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他还任参知政事时,便向皇帝提出过改革弊政的建议,只是当时的他对与改哪里,如何改,还没有十全的把握与准备。

        皇帝也是个有心变法的,但同时也看出了他的准备不足,再加上当初朝廷尚稳,局势未糜烂至此,又加上以马清原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无奈只得放弃,王安也以身体抱恙的借口被遣回老家,变法随后也不了了之了。

        此次王安能回京,一是王朝局势变得比之前更糟了,重压之下,皇帝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欲用王安这副猛药来给自己的宋姓江山再续上百年的命,二是原先激烈反对变法的中书门下平章事马清原病逝了,反对变法的阻力又小了几分,三是他相信王安赋闲在家的这几年,想必对与变法的把握也添了几分,多种原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因综合下,他才会派二皇子南下送这道圣旨。

        可皇帝为什么不派自己最为器重的太子而是次子呢!这就是皇帝的帝王心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