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五类接触,继续…-第2/4页
但是,那两个类地人刚才也解释说:他们更喜欢称呼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为--普拉斯玛新星。
好吧,那就入乡随俗吧,那就姑且统一称呼这颗行星为普拉斯玛新星吧。
普拉斯玛新星所在的普拉斯玛星系,在地球上被称为trappist-1。
trappist-1,是比利时的天文学家米夏埃尔·吉隆发现的。因为米夏埃尔的研究团队用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trappist望远镜观测发现的该星系。trappist-1,因此而得名。
trappist-1星系在被发现之初,曾引发地球天文科学界的无数轰动,因为它曾被誉为最有可能存在第二颗地球的星系。
但是,天文科学界在后续规范和界定了人类宜居类地行星的基本硬性条件以后,这一说法就起了变化。
因为科学界后来的定义是,对于适宜人类居住的这样的星球,它至少得有一颗恒星存在,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远也不近,既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还要有足够的光照。最好能够四季分明,还得有一定比例的氧气、大气层,最重要的还有水、磁场等等。
经过比对,部分天文科学家又推翻了曾经对trappist-1恒星系统的界定,他们认为trappist-1恒星系因为存在某些缺陷,其实并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比如,目标行星在宜居带内所处的位置,被恒星的潮汐锁定等等。
总之,这颗曾被人们热议的星系,就此被冷却了下来。
但是,sa增设的第七空间技术研究院,就偏偏选定了这个星系作为终极探索目标。
原因,无他。
因为,中国的天眼在2017年10月首次开通的调试阶段,就曾经捕捉过一段极为短促的,但又高度疑似为系外星际通讯信号的短波杂音。
但是,当时的监听人员却错误的理解为:天眼设备才刚被启用不久,所有的设备都尚处于调试阶段。而那段短波杂音,极有可能就是工作人员在调整设备的初期留下的一段噪音而已。
那段短波杂音,在被发现之初就这么被错过和被忽略了。
于是乎,那段高度疑似为系外星际通讯信号的短波杂音,仅仅只是被做了一个记录在案,就被封存,就被送进了档案室。
直到200多年过去以后,当一个资深的脉冲星科研人员重新整理中国天眼最初的那些监听资料之时,这才重新发现了那段监听记录。当他重新调取出被封存的档案仔细阅读,当他重新剪接出那段“短波杂音”去重新试听时,这才发现当初的判断简直就错得离谱。
因为,那段“短波杂音”根本就不是什么调整天眼设备时所造成的噪音,而是一段来自40光年以外的、宝瓶座trappist-1恒星系里的、极为短促的联络信号。
那段嘈杂的“短波杂音”就是在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我们已经到达……
可不?
我们已经到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